榆林小曲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姬祥照
榆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榆林小曲是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民间音乐形式。榆林小曲既有北方音乐粗犷、豪放,也有江南水乡音乐柔美和甜蜜的特点。榆林小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目前 ,榆林小曲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为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榆林小曲 现状 保护 传承
榆林小曲是一种榆林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演唱形式。榆林小曲主要反映城镇市民的离愁别绪、民俗风情等内容。关于榆林小曲的形成,相传最早是由南方到北方戍边的官员带到陕北榆林的。刚进入北方的时候,还是纯净的南方曲调和风格,但是,一旦要在榆林扎根,就必然要和当地的方言、地方音乐进行结合、交融。这样,在演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兼具南方音乐柔美和细腻以及北方音乐粗犷和豪迈的特色的新的曲艺形式。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榆林小曲起初主要是由爱好者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来演唱,后来,出现在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演出场所。在榆林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中,榆林小曲曾经功不可没。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方文化、现代文化、港台文化很快席卷了内地,榆林小曲对榆林人的精神滋养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榆林城内市民对榆林小曲的依赖也渐渐减弱。由于榆林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艺人们失去了往日那样丰厚的经济来源,生活步履艰难,自然地,榆林小曲出现了传承人缺席和濒临失传的局面。面对此困境,榆林小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亟需加强,以拯救这一艺术瑰宝。
一、榆林小曲的传承现状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榆林小曲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人群体
当前,榆林小曲传承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受众群体正在缩小,传承人年龄结构也偏大,以中老年人为主,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造成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榆林小曲商业演出机会相对较少,传承人演出收入不稳定,获得的收入有限,政府的扶持资金难以覆盖他们的生活支出。为了维持生计,传承人不得不从事其它的工作来增加收入,这样的状况不仅分散了现有传承人精和专的程度,而且也让一些潜在的传承人望而却步。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其歌词和旋律更能捕获当代人的情感,易于引起共鸣,再加上明星效应和强大的宣传力度,吸粉了大量的年轻人,此外,数字化的娱乐如电子游戏、短视频等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娱乐性,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即时娱乐需求。相比之下,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榆林小曲在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相对较为传统和单一,难以与现代文化形式匹敌,从而导致其受众群体日渐缩小,自然地,意欲传承这一非遗项目的人也越来越少。其三,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更喜欢选择快餐式的娱乐方式,而榆林小曲更适宜静下心来品味和欣赏,无法和快节奏的生活兼容。同时,城市化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也不可忽视。年轻人更愿意追求现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娱乐方式,传统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价值观不能与当下的生活完全并轨,难以引起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关注和共鸣,因而逐渐被边缘化。
(二)传承方式
目前,榆林小曲的传承主要有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
1.家族传承
榆林小曲的主要传承人都来自于榆林小曲世家,这说明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榆林小曲的传承主要囿于家族内部,这样的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承的广度和宽度。一方面,家庭成员数量有限,难以广泛地发展传承人。另一方面,家族内部传承的模式,会导致和外界的交流的隔绝,这种封闭的传承环境不利于榆林小曲的发展和创新,因此,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2.师徒传承
榆林小曲的第二种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师徒传承。但是,师徒传承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生存的空间非常狭小。 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年轻人面临着学业、工作、家庭等多重的压力,因此,不可能静下心来去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来提高技艺;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开放的教育体系,以及门类繁多的职业选择为年轻人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会,又由于榆林小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认可度都不占优势,自然减少了年轻人传承传统曲艺的热情;此外,现代科技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也减弱了人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和关注。
(三)传承活动
榆林市虽然不定期地举办传统非遗文艺项目的演出和交流活动,尤其,在2024年和2025年春期期间,举办了榆林过大年活动,榆林小曲也获得了更多的曝光机会,但是,困于没有多少创新,原有的观众群体的缩减,新生的观众群体的断代,造成影响力非常有限。究其原因,造成这种有限的影响力的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很多潜在的观众没有培养起来;其次,演出和交流的规模有限,造成受众范围较窄;再者,活动的举办地点和时间也是限制观众的参与度的一个因素。
三、榆林小曲艺术遗产的保护反思
介于榆林小曲这一文化遗产目前保护与传承的困境,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以抢救和保护这一艺术瑰宝。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榆林小曲的宣传推广
在数字化时代,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也才能完成宣传、传播的计划和目标。首先,可以利用短视频简洁直观、出品快,零时间和观众见面等特点,在短视频平台上创建专门的账号,介绍和推出榆林小曲相关的视频,包括榆林小曲的历史、背景、表演用的乐器、道具、曲目表演等等,既能丰富增加人们对榆林小曲的兴趣,还可以丰富人们关于明清时候榆林以及南方官员到北方戍边的历史知识。其次,可以组建直播团队进行直播,这样,观众可以在线观看演出,并可以通过弹幕与演员交流,增强参与感。直播是一种很好的吸引潜在受众的方式。此外,可以在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等分享榆林小曲的音频作品。可以借助平台的力量加大对榆林小曲的宣传,也能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欣赏榆林小曲,然后放松自己。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也是很好的宣传推广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吸引广大的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创造良好的传播氛围以及增加传播的广度。
另外,要在地方的中小学或地方在线教育平台开办榆林小曲的教学课程,来吸纳和培养新的传承力量。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博主和网红的力量不可小觑,因此,可以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来扩大榆林小曲的知名度。
(二)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和壮大观众群体。
把榆林小曲带进校园和社区这些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培养和壮大其观众群体的一项有效措施。尤其是开展榆林小曲进校园活动,凭借青年学生的年少有为,可以培养出榆林小曲的真正的有生力量。
关于开展进校园活动,可以将榆林小曲编进地方学校的音乐课程,同时在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或社团,并邀请传承人参与进来,担任客座老师,或不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关知识的讲座,指导学生的演出和创作,以培养学生对于榆林小曲的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为学生提供舞台,让爱好榆林小曲的同学的才艺得到展示,或者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可以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榆林小曲的传承、创作和弘扬中来。这样,就能切切实实地在校园打好榆林小曲的群众基础和挖掘榆林小曲传承的潜在力量。
关于开展榆林小曲进社区的活动,可以在社区组织相关讲座,帮助居民了解榆林小曲的历史背景和文艺特色,也可以在社区的公共文艺演出活动中穿插榆林小曲的节目,或在地方文艺演出中突出榆林小曲的节目,也或可以举办榆林小曲的专场演出。还可以邀请传承人到社区开班授课,并组织社区文艺爱好者进行表演、创作,或举办汇报演出等活动。
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榆林小曲、走进榆林小曲、参与榆林小曲,最后爱上榆林小曲。一旦奠定了良好的榆林小曲的文化氛围,传承和发展也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创新传承方式
1.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进行创新创作
和传统音乐相比,现代音乐采用电子合成器、计算机等进行编曲,因此,更加的个性化和抽象化。榆林小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也要跟进时代步伐,才能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榆林小曲可以尝试在旋律上和编曲上体现出现代色彩。在旋律上,增加一些现代音乐自由多变、节拍模糊不定的风格,这样,既可以通过吴侬软语式的舒缓来保持原有的独特韵味,又可以通过富有时代感的节奏和现代人的审美同频,来吸引广大的观众。在音乐制作方式上,为了提升榆林小曲的音色品质和表现力,要运用电子合成器、计算机等现代的录音和混音技术,来为榆林小曲提供丰富的音色资源,让榆林小曲也拥有现代的震撼人心的音效;要尝试把流行音乐中的合唱和说唱等元素加入到榆林小曲的演唱方式上,或者与其它风格的音乐进行跨界合作,让榆林小曲赋予新的艺术特点;在歌词创作上,要创作出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得以让榆林小曲得以交接和传承。
通过这些创作方式和创作内容的更新,能够让榆林小曲既保留传统的文化的精髓,又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从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2.开展线上教学和培训,提高传承效率
互联网的发展让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可能,并且蓬勃发展。
线上平台教学因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让喜爱和有意学习榆林小曲的人们能够自由地安排时间,或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欣赏和学习榆林小曲。通过线上教学和培训来宣传、保护和传承榆林小曲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因此具有现实意义。
线上教学由于不能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学视频直观性比较强的特点和优势,制作和推出规范、系统、详实的教学视频。视频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要领的讲解,以及完整曲目的演练,同时,也要有分解动作,要讲练结合,一招一式都要交代的清清楚楚。同时,线上教学也要模拟实体教学,积极地和学员互动,通过在线答疑、学习论坛等,及时地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线上培训可以按照学员的不同水平和目的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把学员分为业余爱好组和专业继承组,也可以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由于直播教学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让知识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可以定期进行直播教学,对学生进行实时教学和指导。
为了调动广大群众对于这一榆林小曲这一文化瑰宝的参与热情,以及鼓励和促进学员的积极性,可以不定期举办线上比赛,作品展示等活动。
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线上教学和培训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应用最新的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使得榆林小曲的线上教学和培训永远保持活力。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1.完善保护政策,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保障
保护和传承榆林小曲不仅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在认识和重视榆林小曲的价值的基础上,从政策上加以支持,才能切实地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
首先,地方政府要完善榆林小曲的保护政策,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为传承人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全保障,提高传承人的社会认可度,这样,传承人才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这一文化事业中。
其次,榆林地方政府要制定政策在经济上保障榆林小曲传承活动的经费开支。可喜的是,榆林市文化局和榆阳区政府曾联合发文,部署了拯救和传承榆林小曲的方案。根据文件内容,从2005年起,榆林市政府每年拔专款5万元,扶持榆林小曲。稍有遗憾的是,榆林小曲的拯救和传承需要的资金量要远远超出这个数目,因此,榆林地方政府要划拨专项资金,确保榆林小曲技艺传承、资料整理、演出活动的正常运转。
此外,政府部门要制定政策,鼓励传承人开展榆林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新的传承人,同时,也要开办进修班和培训班,为传承人精进提供机会,让他们不断提升技艺水平和艺术素养。
最后,政府管理部门要建立适宜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的传承人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中华文化拯救和传承事业中来。
2.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设立专项基金可以让榆林小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获得坚实的保障。
专项基金可以资助榆林小曲传承人、学者和专家对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脉络等进行纵深的研究,为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依据。
专项基金可以为培养传承人提高经济支持,用以选拔、培训潜在的传承人,或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补贴,或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榆林小曲的传承事业当中;可以用来支持榆林小曲相关的演出和展示活动,比如举办专场演出、图片展览等,提升榆林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可以用来保护和修复榆林小曲相关的文物、资料和场所,使得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专项基金还能推动榆林小曲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数字化保护、多媒体展示等,让更多人以不同方式了解和接触这一传统艺术。
(四)加强学术研究
一门学科要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因此,要加强榆林小曲的学术研究,挖掘榆林小曲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助其走的更深更远。
通过学术研究,可以考证榆林小曲的兴起背景,发展脉络,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嬗变。
关于榆林小曲的学术研究,可以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对其歌词内容、旋律、表演形式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地方特色、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揭示榆林小曲与当地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相关的学术研究可以为榆林小曲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保护的重点和方向提供学术依据。
七、结论
榆林小曲是榆林,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小曲是南北文化融合的典范。榆林小曲自问世以来,在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其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其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文章建议要通过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开展进校园和进社区活动、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式来拯救和传承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并倡导要加强学术研究,来确保榆林小曲的可持续保护和传承。
通讯作者:姬祥照,出生于1969年8月,汉族,女,陕西靖边人。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单位邮编:719000;
基金项目:榆林市科技局基金项目“跨文化视域下榆林市非遗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机制研究”(XY-20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