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与园本课程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陆艳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幼儿园 5330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园本课程,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实际,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其融合的现实必要性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合实践路径。通过活动设计、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和教师引导等多元策略,为实现幼儿德育启蒙与课程本土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园本课程;融合路径;实践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位愈加突出。幼儿期是人格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具有深远意义。而园本课程作为反映幼儿园教育特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地方文化特征。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园本课程,不仅能提升课程育人功能,也为幼儿感知国家、理解文化、培养情感提供生动平台。因此,探索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园本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2.1 爱国主义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独特意义

幼儿处于情感与价值观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国家、民族的概念尚处于感性认知层面。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有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初步的国家认同与民族情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基础和社会责任感。

2.2 园本课程的自主性与文化延展性

园本课程强调本园自主开发、因地制宜,是连接课程目标与地方资源的桥梁。其高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使其成为融合主题教育的重要平台。园本课程不仅反映园所文化,也蕴含地域历史、红色资源等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托与文化支撑。

2.3 当前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部分幼儿园已尝试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课程内容,但普遍存在内容形式化、活动单一化、教育浅层化等问题。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缺乏系统化设计、家园教育协同不紧密等因素也制约着融合效果。因此,亟需科学构建实践路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三、融合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3.1 儿童为本,适龄适性

融合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尊重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兴趣特点,选择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国旗、国歌、英雄人物等,使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3.2 渗透整合,系统推进

融合不仅限于某一课程或节日活动,而应形成日常渗透、主题联动、全员参与的系统模式。通过整合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等各领域内容,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一日生活,形成课程整体性。

3.3 本土资源,文化传承

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革命旧址、传统民俗等资源,引导幼儿在真实的文化体验中感知祖国发展历程与民族精神。通过本土资源的激活,增强课程的地方性与实践性,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层植入。

四、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索

4.1 主题活动设计:搭建情境化教学平台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富有情境感的活动,可以有效吸引幼儿的参与,提高他们的情感投入。例如,可以设计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绘制自己心目中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通过组织集体唱国歌、讲红色故事、手工制作国旗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国家认同感。在节庆和纪念日等特定时机,通过模拟升旗仪式、参观革命纪念地等方式,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爱国主义的深层含义。情境化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能通过丰富的互动形式,让幼儿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国家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4.2 教学环境创设:营造浸润式教育氛围

教育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教育作用。在园本课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富有爱国主义氛围的教育环境,促进孩子的情感认同。例如,可以在教室里设置关于祖国历史的墙面展示,播放关于革命先烈、历史人物的图画和故事,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提高幼儿的兴趣与情感投入。同时,结合园内的开放空间,设置主题性活动区域,如“祖国探秘”“英雄故事”等,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获得爱国主义的知识和情感。利用这一浸润式教育环境,孩子们可以在无形中被教育所包围,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内容,而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日常行为和情感的自然反应。

4.3 家园协同机制: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

家园协同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全面覆盖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孩子们情感成长的第一课堂,因此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合作,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通过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如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爱国主题手工、共同阅读爱国书籍、观看红色电影等,能够加深孩子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情感认同。此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定期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通过家园共育的协同机制,形成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育与实践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系统。

4.4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融合能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爱国主义教育与园本课程融合的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确保教育效果的关键。幼儿园应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交流和研讨,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能力。通过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展示成功案例,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性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使教师能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此外,还应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支持,帮助教师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策划技巧,从而提升教育融合的实际效果。

4.5 数字资源利用:拓宽教育传播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数字化工具不仅能够拓宽教育内容的传播渠道,还能增加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平台和在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互动课件、电子图书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爱国主义相关知识。通过虚拟实景技术,孩子们可以“亲自”走进革命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爱国情怀。

五、结论

爱国主义教育与园本课程的融合,是新时代幼儿园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幼儿发展为中心,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和教育方法,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儿童心灵,构建起民族情感的认同基础。实践路径应坚持整体设计、多元融合、动态优化,充分发挥园所、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未来,应持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园本课程与国家价值体系的深度契合,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屈瑶.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园本课程开发[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18):57-59.

[2]刘泉,王梅.幼儿园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实践的探索——以“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为例[J].家教世界,2022,(36):23-24.

[3]屈瑶.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园本课程开发[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1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