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林晓萱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0

作者简介:林晓萱(1998.08-),女,福建厦门人,汉族,康城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强调“深化数形互译的教学转化,构建双向联动的认知脚手架”,这为破解教学困境提供了政策指引。本文从数形互动的四种路径出发,探索如何通过图形辅助理解抽象知识、以代数思维分析几何问题、在数形转换中培养逻辑能力,以及借助生活情境实现数学建模,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建构深化。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应用策略;直观思维

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奠基阶段,其教学需兼顾知识的准确性与认知的适应性。当前教学中常存在数与形割裂的现象。抽象符号的机械训练使学生难以触及概念本质,而孤立的图形观察又缺乏数学化的思维引导,导致学生易陷入“知数不识形”或“见形不解数”的认知困境。面对这一矛盾,如何依托数形结合的思想重构教学路径,在具象操作与抽象推理之间建立双向转化机制,是突破学生思维发展瓶颈的关键,也是实现数学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的重要突破口。

一、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形启数,抽象概念直观化

数形结合的核心在于将抽象数学符号转化为具象图形表征,以直观的几何图形、图表、模型等视觉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与实体形态的联结。教师可借助线段图、面积模型、数轴等载体,将数字关系、运算规律等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空间结构,降低认知门槛。这种从形象思维到符号思维的过渡,能够强化学生对数量本质的理解,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与迁移,为其高阶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基础[1]。

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教师需借助“百格板”教具与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小数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操作。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一个10×10的百格板,将其定义为“1个整体”,并提问:“如果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如何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百格板的纵向分栏,明确每1列代表0.1,随后通过分物活动强化理解。例如,教师提出任务:“一块巧克力重1千克,若平均分给10位同学,每人得到多少千克?”学生拆分百格板的1列(10格)并涂色,直观感知0.1的含义,同时填写表格记录结果: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百格板横向分割为100个小格,提问:“如果分给100人,每人得到多少?”学生涂色1格,理解0.01的由来,并对比表格中0.1与0.01的差异,总结“小数点后位数越多,数值越小”的规律。为深化数形关联,教师引入数轴模型,动态演示小数的大小比较。例如,教师绘制0到1的数轴,标记0.3和0.28的位置,提问:“如何判断0.3和0.28谁更大?”学生借助百格板涂色对比(0.3为3列,0.28为2列加8格),发现0.3的涂色面积更大,从而理解“位数不同的小数比较需统一单位”。最后,教师布置实践任务:“测量自己的身高(如1.35米),用百格板或数轴表示该小数,并标注各部分含义。”

(二)以数解形,几何问题代数化

以数接形,强调以代数方法解析几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揭示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借助坐标系的建立、变量关系的代数表达,将图形的周长、面积、角度等属性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学公式或方程,以提升几何问题解决的精确性,培养学生运用符号系统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其在度量计算、规律探究等过程中建立数学严谨性,形成跨领域知识整合的思维习惯[2]。

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需从生活情境切入,借助代数公式与图形转化的双向关联,引导学生将几何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一张校园花坛的平面图,其中涵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形状的花坛,并提问:“学校计划为这两个花坛铺设草皮,如何计算所需草皮的总面积?”对比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未知性,引发认知冲突,驱动学生思考如何用已知的代数方法解决新图形的面积问题。教师随后分发透明方格纸与可剪裁的平行四边形卡片,要求学生操作寻找面积计算规律。例如,教师提示:“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并动态演示“剪—移—拼”的过程: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平移后拼成长方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对应长方形的“长”,“高”对应长方形的“宽”,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面积=底×高。

为强化代数思维,教师设计分层任务:

(1)基础应用:计算给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如底12cm,高6cm);

(2)逆向推理:已知面积和底,求高(如面积24cm²,底8cm);

(3)生活拓展:设计一个底为10cm、面积60cm²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画出所有可能的高并验证。

教师以动态课件演示高与面积的对应关系,例如拖动平行四边形的高,实时显示面积数值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数变引起形变”的关联。最后布置实践作业:“测量家中书桌、门窗等物体的表面形状,若为多边形,尝试用代数公式计算面积,并说明转化思路。”

(三)数形互转,逻辑思维系统化

数形双向转化强调数学认知的整体建构,通过数与形的动态互译深化概念本质的理解。教师可设计递进式任务链,引导学生在数字符号与几何图形之间进行多维度转换,利用对比、转化、验证等思维活动,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统一性,以有效打破学科知识壁垒,促进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与抽象概括能力的协同发展,帮助学生构建网状知识结构,形成具有迁移价值的数学思维范式[3]。

以“因数和倍数”为例,教师需借助点阵图与排列组合活动,将抽象的数理关系转化为可操作的图形模型。课堂伊始,教师展示12颗糖果,提问:“若要将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不同人数的小组,每组人数可能是几?”学生通过列举分法(如2人一组分6组、3人一组分4组等),初步感知“因数”的含义。随后,教师引入点阵图工具,将12颗糖果抽象为12个点,并动态演示如何用不同矩形框选点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矩形框的长和宽对应的数,就是12的因数对。”以对比不同排列方式,学生总结“因数是成对出现”的规律,并理解“总点数=行数×列数”的数形关联。随后,教师设计“因数侦探”任务:给定数字18,要求学生在点阵图上用彩色笔圈出所有可能的矩形排列方式,并记录对应的因数对。例如,学生若圈出3行×6列的矩形,则对应因数对(3,6);若圈出2行×9列,则对应(2,9)。教师同步用动态课件演示:拖动行列分割线时,实时显示对应的因数组合(如分割线停在3行时,自动计算列数为6),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形变引起数变”的联动关系。最后,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数,它的所有因数对排列后无法形成完整矩形?”例如,以7个点为例,学生通过尝试排列1×7或7×1的矩形,发现无法形成其他行列组合,从而理解质数的特性。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本质上是将数学抽象思维与具象经验进行深度联结的过程。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挖掘数形结合的生长点,设计层次化、情境化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数形动态转换中体会数学的统一性与应用价值,从而真正实现从知识积累向思维进阶的核心素养转化。

参考文献:

[1]游少霞.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读写算,2025,(06):88-90.

[2]刘艳娇.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5,(01):85-87.

[3]夏良群.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24,(4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