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

曹松华

尉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841500

摘要:

小麦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根据2024年尉犁县的农业数据,小麦种植面积为4.41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为0.1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85%。因此,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类型,评估了不同防治技术的效果,提出了现代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关键策略。文章通过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新型生物农药的应用等方面的探讨,阐明了病虫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旨在为提高小麦产量、保证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综合防治;生物农药

引言:

小麦病虫害在我国主要小麦种植区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2024年尉犁县的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为0.17万亩,尤其是小麦上棉铃虫和根腐病的影响,暴露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常见病害有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虫害有蚜虫和蓟马等。这些病虫害不仅降低产量,还威胁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及农业生产模式变化使病虫害防治更加复杂。传统单一防治方法效果有限,现代化综合防治技术能提高防治效率,减少环境负面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索新方法,提升防控能力,促进小麦产量、质量的提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现状

1.1 小麦病害的种类与危害

小麦的病害种类繁多,主要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其中,最具威胁的病害包括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叶锈病。小麦赤霉病由赤霉菌引发,通常发生在小麦的灌浆期,病害表现为小麦穗粒变小、变色,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穗粒可能会发生霉变,形成有毒霉菌毒素。这些毒素不仅威胁到小麦的品质,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尤其是在食用这些受污染的小麦后,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小麦白粉病则由一种真菌引起,主要表现为小麦的叶片和茎秆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会萎缩并脱落,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长时间的光合作用不足,会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产量大幅度下降。小麦叶锈病是一种典型的病害,它通过在叶片上形成锈斑来危害植物。病斑的扩展使得小麦的叶片早早脱落,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养分的积累,导致小麦的质量和产量严重下降,部分情况下甚至可使产量减少50%以上,严重影响小麦的生产效益。

1.2 小麦虫害的种类与危害

小麦的虫害同样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生长过程中,虫害对小麦的危害不容忽视。2024年,尉犁县的主要虫害之一为棉铃虫,发生面积为0.1万亩,防治面积为0.08万亩。棉铃虫以吸取小麦汁液为食,不仅削弱了小麦的生长活力,还可能通过排泄物传播各种病原菌,导致病害的进一步蔓延。小麦蚜虫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小麦害虫,其通过刺吸小麦的汁液,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萎。蚜虫的排泄物中含有糖分,是霉菌和其他病原的良好滋生源,从而加剧病害的发生。小麦蓟马是一种对小麦危害较大的害虫,特别是在小麦灌浆期,蓟马通过啃食小麦的叶片和穗部,使得小麦的正常发育受阻,最终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蜗牛也是一种常见的小麦害虫,它们喜欢在湿润环境中活动,常常啃食小麦的幼苗、根部和茎秆,导致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影响整个作物的生长周期。

1.3 当前防治技术的应用现状

2024年,尉犁县的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了综合防治的策略,旨在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尉犁县的农田基本上不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而是通过天敌控制病虫害,例如引入一些有益的天敌生物来抑制害虫的数量,如瓢虫、草蛉等,它们能够有效减少蚜虫等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这种生物防治方式较为环保,但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与经验积累才能实现较好的效果。此外,生物农药的使用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防治手段,通过使用天然的生物源材料来杀灭病虫害,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减少农药残留。然而,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受限,特别是在高密度病虫害的情况下,可能效果不够显著,需要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同时,物理防治技术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如设置诱虫灯、覆盖防虫网等,来减少虫害的发生。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

2.1 综合防治技术

综合防治技术不仅仅是依靠单一手段来控制病虫害,而是结合多种策略,最大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除了病虫害监测与轮作技术外,还包括精准施药、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精准施药技术通过气象监测和作物生长数据,合理选择防治的时间和方法,减少药物的浪费,并有效降低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物理防治手段,如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杀器等,也能有效减少害虫的数量。此外,农民的技术培训也是综合防治中的一部分,通过增强农民的病虫害识别能力和防治知识,使其能够科学合理地施策,提高防治效果。

2.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防治方式,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者、寄生虫和病原菌控制害虫。例如,瓢虫能有效控制小麦上的蚜虫,减少作物危害。这种方法相比传统化学农药,能显著降低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生物农药的推广使农民逐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使用Bt制剂、细菌制剂等微生物农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抑制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不仅提高作物产量,还帮助恢复生态多样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效果显著。

2.3 新型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传统化学农药面临环境污染和抗药性等问题,新型农药的研发逐渐成为重点。植物源农药通过提取天然植物成分,制成对害虫有特效的低毒药剂,对生态影响较小。微生物农药利用特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抑制害虫,不仅有效防治病虫害,还能减少化学污染。虽然尉犁县的生物农药使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有望替代传统农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三、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3.1 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

精准农业技术通过遥感和GIS技术,能实时监控小麦田的病虫害分布,准确分析病虫害发生区域和程度,从而进行定向防治。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效率,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尉犁县在2024年应用此技术后,显著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同时保障了作物产量。随着技术逐渐普及,精准农业将成为未来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3.2 农药使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未来农业病虫害防治将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农药使用将朝着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尉犁县推动使用低毒性环保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同时,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的使用,也有效减少了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随着农药向绿色、低风险发展,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3.3 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现代科技,尤其是基因编辑和纳米技术,带来了创新的小麦病虫害防治解决方案。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小麦新品种,减少病虫害发生;纳米技术则提高了农药药效,减少了用药量,降低了环境负担。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提升了病虫害监控和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现代科技的融合,将为小麦病虫害防治提供更高效环保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伟, 王明, 李刚.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8): 1234-1240.

[2]张敏, 李敏. 小麦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农业科学, 2022, 51(4): 435-440.

[3]王鹏, 陈琳. 生物农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 2021, 22(6): 45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