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
朱艳凤 朱文爽
1.天津众鼎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221 2.天津港保税区电艺佳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192
摘要:本文深度剖析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构建难题,系统解构传统系统能耗冗余、集成壁垒、智能滞后等痛点,创新性提出 “智能算法驱动、系统融合贯通、能源智慧调配” 三位一体解决方案,为工业电气领域突破效能瓶颈、抢占全球智造高地提供战略指南。
关键词: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实现路径
引言
当智能生产线以毫秒级精度完成精密装配,当智能电网实现千万级数据的实时调度,电气自动化系统已然成为现代工业的 “神经中枢”。破解这些难题,探索构建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是推动工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理论基础
1.1 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是以先进控制理论与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对电力传输、设备运行、数据处理等环节的智能化管控,实现系统高效、稳定、节能运行的综合体系。其核心内涵涵盖三个层面:一是高效性,通过优化系统架构与控制策略,提升电力转换与设备运行效率;二是智能性,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系统的自主感知、智能决策与自适应调节;三是可持续性,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该系统不仅追求单一设备的高性能,更注重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运作,通过数据共享与交互,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高级形态。
1.2 构建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意义
构建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对工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经济层面看,高效运行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电力损耗与设备维护费用,提升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社会效益方面,能有效保障电力供应稳定,降低因系统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风险,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在能源战略上,通过优化能源配置与管理,可显著降低工业能耗,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1.3 相关理论与技术对系统构建的支撑作用
构建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依托多学科理论与前沿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中的经典控制与现代控制理论,为系统的精准控制提供基础框架,通过 PID 控制、最优控制等算法实现对电气参数的稳定调节;系统工程理论强调从全局视角优化系统结构,提升各模块协同效率。在技术支撑层面,物联网技术实现电气设备的互联互通,构建实时监测网络;大数据技术对海量运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设备运行规律;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可实现故障预测、优化决策;5G 通信技术以其高速率、低时延特性,保障数据的实时传输;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为系统设计、调试与优化提供可视化平台。
二、构建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现有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效能短板分析
现有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效能方面存在显著短板。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大量设备在非满负荷状态下运行,且缺乏智能调节机制,导致电能浪费严重;设备协同性不足,不同厂商的电气设备通信协议不兼容,形成 “信息孤岛”,无法实现高效联动,降低生产效率。系统响应迟缓,传统控制方式依赖预设程序,面对复杂工况与突发情况时,难以快速做出调整,影响生产连续性。
2.2 制约系统效能提升的技术瓶颈
技术瓶颈是制约系统效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控制技术方面,传统控制算法适应性差,难以应对非线性、时变的复杂电气系统,控制精度与稳定性不足;智能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泛化能力弱、计算资源需求大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系统集成技术落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不同子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困难,导致系统整体性能难以提升。在能源管理技术上,缺乏有效的能耗监测与优化手段,无法精准掌握能源流向,难以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此外,网络安全技术滞后,随着系统智能化程度提高,网络攻击风险增加,但现有安全防护体系难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3 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外部环境变化给系统构建带来诸多新挑战。工业生产需求日益多样化,定制化生产、柔性制造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系统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能源政策不断收紧,“双碳” 目标下,企业面临节能减排压力,需在不降低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系统能耗,这对系统的能源管理与优化技术提出挑战。数字化转型加速,要求电气自动化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深度融合,实现数据共享与价值挖掘,但系统的数字化改造面临技术、资金与人才等多重障碍。
三、构建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
3.1 智能控制与优化决策技术的应用
智能控制与优化决策技术是提升系统效能的核心。应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如强化学习、深度学习,构建智能决策模型,实现对电气系统的动态优化控制,根据实时工况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提前识别故障隐患,实现预测性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与维护成本。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模拟系统运行状态,优化控制策略,验证新方案可行性,减少实际调试风险。此外,构建智能调度平台,整合电力供需信息,实现电力资源的智能调配,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降低能耗。
3.2 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的强化路径
强化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需从标准、技术与架构三方面着手。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通信协议,规范电气设备接口,打破 “信息孤岛”,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交互;采用开放式系统架构,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与扩展性,便于新设备、新技术的接入。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搭建系统集成平台,将分散的电气设备、子系统进行集中管理与协同控制;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实现数据的预处理与本地决策,减少数据传输压力,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加强系统安全防护,建立网络安全监测与防护体系,保障数据传输与系统运行安全,确保集成系统稳定可靠。
3.3 能源高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能源高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需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在能源监测环节,部署智能电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能源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能源消耗规律;在能源优化方面,开发能源管理系统,根据生产需求与电价政策,制定最优能源使用方案,实现能源的错峰利用与动态调控。推广新能源与储能技术应用,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接入系统,利用储能设备调节能源供需平衡,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此外,建立能源管理评估机制,定期对系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持续改进能源管理策略,推动电气自动化系统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结论
通过夯实理论基础、突破技术瓶颈、创新实现路径,有效解决系统效能短板与发展挑战,能够显著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高效性、智能性与可持续性。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速高效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普及与发展,为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金辉,柳东,李亚平.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25,66(04):270-272.
[2]高文博.基于电厂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节能控制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0,4(02):175-176.
[3]顾剑峰,冯国成.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04):32-33.DOI:10.13487/j.cnki.imce.01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