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赵芙萍
云南尚捷电梯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本文以某商场载客电梯投入使用后频繁出现急停、门区故障为研究案例,通过故障排查与溯源分析,揭示电梯安装与维保环节中因质量控制疏漏引发的典型问题。分析发现,电气系统接线端子压接工艺不规范、屏蔽层未接地造成的信号干扰、接触器触点氧化超标等是故障频发的核心原因。基于此,提出以“标准化安装流程—关键节点动态监测—预防性维护策略”为核心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规范施工工艺、强化过程监督、优化维保周期等措施,有效提升电梯运行可靠性。研究结果为解决电梯行业“重安装、轻维保”的痛点提供实践参考,对保障公共交通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梯安装;维修保养;质量控制;标准化流程;预防性维护
前言
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电梯保有量持续增长,但因安装工艺缺陷、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的故障事件屡见不鲜。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电梯机械结构优化或智能化改造,对安装与维保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范、质量控制标准模糊等基础性问题的系统性分析不足。尤其对于电气系统这类隐性工程,施工细节疏漏往往在短期内难以暴露,却可能引发连锁性故障。以某商场电梯故障为例,其投入使用一年内即出现频繁急停、门区检测失效等问题,暴露出行业普遍存在的质量管控盲区。本文从机电工程实践视角出发,通过故障案例的深度解析,结合技术规范与现场操作对比,挖掘质量控制的关键失效节点,旨在构建覆盖电梯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框架,为行业从“事后补救”向“过程防控”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1项目背景
某商场于2022年新建4台TKJ1000/1.6-JX型载客电梯,额定载重1000kg、速度1.6m/s,作为商场核心客流运输设备投入使用。运营初期即出现异常,3个月内日均故障停梯0.8次,其中包含3起乘客被困事件。故障集中表现为运行中突发断电急停(占比60%)及门区检测失效导致的轿厢未平层开门(占比30%)。频繁故障导致商场运营受阻,维修成本超预算30%,客户投诉率上升15%,品牌形象严重受损[1]。经技术团队初步排查,锁定电气系统为故障核心区域,主接触器(型号LC1D160C)触点氧化严重,实测电阻值达120mΩ(标准值≤50mΩ),引发电流过载保护;变频器(型号MM440)控制线缆屏蔽层未接地,电磁干扰造成PLC误触发急停指令;安全回路端子排压接工艺不达标,虚接点温度异常升高至65℃,触发过热保护。进一步追溯发现,安装阶段存在线缆压接未使用扭矩工具、屏蔽层接地工艺遗漏等操作失范,而维保过程中对接触器触点氧化程度缺乏量化检测,仅依赖目视检查,导致隐患未能及时消除。该案例暴露出电梯工程中“重机械结构、轻电气细节”的行业通病,为后续质量控制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实证基础。
2现状分析
当前电梯行业在安装与维保环节普遍存在质量管控薄弱现象,突出表现为施工工艺执行偏差、维保策略粗放化、人员技能与规范认知不足三大类问题。以案例中电梯故障为例,安装阶段未按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要求使用专用扭矩工具压接线端子,导致铜芯线与端子间有效接触面积不足标准值的70%,接触电阻升高引发局部过热[2]。同时,施工人员对电磁兼容性要求缺乏认知,变频器至PLC的控制线缆未采用屏蔽层单端接地工艺,未形成闭合屏蔽回路,实测干扰电压峰值达3.2V(允许阈值≤1.5V),直接造成控制系统误动作。此外,施工方为压缩工期,将门机系统调试简化为单一工况下的基本功能验证,未模拟满载、偏载等实际运行场景,导致门区感应器安装角度偏差达5°,这是门区检测失效的直接诱因。
维保环节的问题更具系统性,现行维保模式多遵循“故障响应式”被动维修逻辑,缺乏预防性维护机制。案例中接触器触点氧化问题即暴露出维保技术手段的滞后性,维保人员仅通过目视检查触点表面光洁度,未使用微欧计测量触点电阻值,导致触点氧化层厚度达0.15mm(允许值≤0.05mm)时仍未被识别。同时,维保周期设置未考虑设备负载特性,商场电梯日均运行频次达800次,远超普通写字楼电梯的300次标准,但维保单位仍机械执行每15日一次的常规保养,未针对高负荷场景调整接触器清洁、润滑脂更换等关键作业频率。更值得关注的是,维保记录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倾向,纸质工单仅记录“设备运行正常”等定性描述,缺乏触点电阻、绝缘电阻等量化检测数据,致使设备状态无法追溯分析。
从管理维度审视,安装与维保的质量失控源于多重因素叠加。首先是人员技能断层,安装队伍中60%为入职不足1年的新员工,其培训仅通过“师徒制”口述传授,未建立标准化的实操考核体系,导致屏蔽线接地、端子压接等关键工艺合格率不足50%。其次是监管机制失效,安装过程中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验收流于表面,未采用热成像仪检测端子温升、未使用示波器验证信号完整性,致使施工缺陷被系统性掩盖[3]。再者,行业价格竞争倒逼企业压缩质量成本,案例中电梯安装单价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8%,施工方通过减少扭矩工具使用频次、省略屏蔽层处理工序等方式降低成本,形成“低价中标—偷工减料—故障频发”的恶性循环。
技术标准与现场实践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问题复杂性。现行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虽规定了接触器触点检查要求,但未明确量化检测方法,实践中演变为“目视无碳化痕迹即合格”的宽松执行标准。类似地,GB/T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第4.3.6条要求“控制系统应具有抗干扰能力”,但未细化屏蔽层接地电阻、线缆敷设间距等具体参数,施工方常以“无明显故障”为由规避规范操作。这种标准模糊性为质量漏洞提供了生存空间,据统计,同类商场电梯中因屏蔽接地不良导致的故障占比高达42%,却鲜有在安装验收阶段被检出。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行业质量文化的缺失。安装企业普遍存在“重机械安装、轻电气调试”的认知偏差,案例中机械系统安装耗时占总工期的65%,而电气调试仅占12%,这与实际故障分布(电气故障占比82%)形成鲜明反差。维保企业则陷入“以换件维修替代精细保养”的短视思维,接触器等易损件更换率较五年前上升37%,但预防性维护工时占比反降21%。这种“头痛医头”的应对模式,使电梯系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最终演变为突发性故障[4]。上述问题的交织作用,不仅推高了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更对公共安全构成持续性威胁。
3应用措施
针对电梯行业普遍存在的工艺标准模糊、维保流程粗放、人员技能不足等系统性痛点,本文提出的“技术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人员专业化”三位一体质量控制体系,通过技术规范刚性约束、管理流程动态优化、人力资源持续赋能三个维度的协同发力,构建覆盖电梯全生命周期的质量防护网络。
3.1技术标准化
技术标准化是质量控制的基石,其核心在于建立可量化、可验证、可复制的技术规范体系。在电气安装环节,研究团队基于GB7588-2003与TSGT7001-2009标准,开发的《电梯电气安装作业指导书》创新性地引入工业级工艺控制理念。以铜芯线压接工序为例,传统依赖工人经验的“手感拧紧”方式被可调扭矩工具替代,针对不同线径设定差异化扭矩参数,2.5mm²线径采用3.5N·m±10%的精确扭矩控制,配套使用毫欧级电阻测试仪进行接触质量验证。实际测试数据显示,标准化工艺实施后接触电阻离散度降低62%,有效避免了因压接不良导致的接触过热事故。
在电磁兼容防护方面,提出的“三隔离”布线原则通过量化指标解决了强弱电干扰难题。具体实施中要求强弱电线缆间距≥200mm的物理隔离、平行段长度≤3m的路径控制、交叉角度≥45°的空间隔离三重防护。某商场项目应用表明,该方案使控制柜内电磁干扰电压峰值从3.2V降至0.8V以下,PLC误动作次数月均减少15次。更值得关注的是指导书规定的屏蔽层单端接地电阻≤4Ω要求,配合高频阻抗测试仪的使用,将高频干扰抑制效率提升至90%以上。
触点状态评估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检测技术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传统目视检查法难以发现的微观氧化(厚度≤0.05mm)问题,现通过集成微欧计(精度±1mΩ)与红外热像仪(分辨率0.1℃)的智能检测终端实现精准识别[5]。某维保企业的跟踪数据揭示,触点氧化超限检出率从32%跃升至91%的同时,基于状态预测的预防性更换策略使触点平均使用寿命延长至原设计的1.8倍,年维护成本降低28%。
工况模拟系统的开发则体现了标准化建设的前瞻性。该系统集成商场客流峰谷、温湿度变化等12种动态参数模型,通过模拟满载偏载15%的极端工况,可优化门机系统动态参数设置。在某品牌电梯的测试中,门区感应器安装角度经系统校准后偏差由5°降至0.8°,平层精度提升至±3mm范围内,乘客投诉率下降73%。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则为质量追溯提供了可信保障,所有关键参数如屏蔽接地电阻、安全回路绝缘值等均生成唯一哈希值上链存证,确保数据全周期可追溯且不可篡改。
3.2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通过流程再造与数据驱动,实现质量管控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在安装阶段增设的“接线工艺专项验收”节点,采用物联网扭矩扳手自动记录施工数据,并与BIM模型中的工艺标准实时比对。某住宅项目应用显示,该措施使端子松动等接线问题在验收阶段的发现率从后期的17%提升至98%,大幅降低返工成本。
维保模式的智能化升级是管理创新的突出亮点。基于红外热像仪采集的触点温升数据,结合日均启停次数、负载率等8维参数构建的预测模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实现接触器故障提前72小时预警。该模型在某商场项目的应用中,准确识别出13台存在潜在故障的接触器,避免突发停梯造成的客流滞留事件。弹性维保周期的实施则打破传统固定周期局限,当电梯健康指数(EHI)>85时延长保养间隔至30日,EHI<60时启动7日高频维护,在保证设备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无效维保频次23%。
深度保养制度的建立填补了常规维保的技术空白。规范化的12项核心作业包含接触器触点无水乙醇清洁、弹簧压力测试等关键项目,其中弹簧压力测试采用数显测力计确保压力值稳定在0.8—1.2N标准区间。某商场项目执行该制度后,接触器机械寿命从5万次提升至9万次,年故障停梯时间减少56小时。
供应链管理方面推行的“双维度考核”机制,将供应商评价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导向技术质量竞争。对接触器产品设置银含量≥95%、老化测试≥72h的硬性门槛,配合质量追溯码实现部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医院项目采用的LC1D170C接触器(银含量97%)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色,触点电气寿命达到15万次,较普通产品提升87%。同时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对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的供应商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保障零部件质量。
3.3队伍专业化
人员专业化建设着力破解行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难题。三维培训模块的创新设计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转化的完整闭环。理论课程不仅包含标准条文解读,更增设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如某商场门机失控事故的力学仿真还原;VR实训系统构建的32种故障场景中,特别设置电磁干扰导致的安全回路误通等复杂工况,受训人员需在10分钟内完成故障定位与排除;实操认证采用的“盲盒测试”机制,随机生成包括“制动器间隙调整±0.1mm”等高难度任务,通过率严格控制在80%以下以保证认证含金量。
“一梯一码”质量追溯系统建立起人员与设备的终身关联。每个施工环节的工艺参数、检测数据均与操作人员工号绑定,通过区块链时间戳确保证据链完整。在某小区电梯整改项目中,系统精准溯源发现3#电梯的接地电阻超标系某技师的扭矩工具未按期校准所致,据此完善了工具管理制度。
激励机制的创新显著提升质量意识[7]。“质量积分”制度将薪酬浮动与工艺缺陷率直接挂钩,某试点企业实施后不仅施工规范性投诉下降75%,更涌现出诸如“接触器触点打磨工装”等17项员工创新成果。针对新技术发展趋势开设的复合型课程,要求学员掌握机械制图CAD、Python数据清洗等跨学科技能。某区域维保中心的培训效果评估显示,经过系统培训的技师在处理“变频器IGBT模块过热”等复合故障时,诊断时间缩短70%,且一次性修复率提升至95%以上。
该体系的实施效果在多个试点项目中得到验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从450小时延长至780小时,年度维护成本下降31%,客户满意度评分提升42个百分点。未来将通过行业协会推广实施,预计三年内覆盖全国30%的电梯维保企业。
4结论
综上所述,电梯电气系统故障多源于安装阶段的工艺执行偏差与维保环节的预防机制缺失。通过案例实证提出的标准化流程、关键节点控制与预防性维护策略,能够系统性解决接线工艺失范、触点氧化监测缺位等核心问题。该方案强调技术规范与过程监督的协同作用,为电梯安全运行提供了可落地的质量控制路径,对推动行业标准化管理、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具有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连.电梯安装及维修保养的成本控制措施[J].大科技,2024,31(3):112-114.
[2]王义青.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大科技,2024,64(51):133-135.
[3]吴耀雄.浅谈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质量控制要点[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3,41(12):157-159.
[4]庹恩凯.探析电梯安装维保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大科技,2022,54(11):117-118.
[5]伍伟.浅谈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质量控制要点[J].石河子科技,2024,73(3):40-42.
[6]丰旭.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模型世界,2023,9(23):41-43.
[7]陆莫庆,吴钟超,马俊.浅谈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质量控制要点[J].中国电梯,2022,33(24):51-54.
作者简介:
赵芙萍(1982.10)女,汉族,云南昆明,大专,主要从事:电梯维修保养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