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河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姜莉莉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 2712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黄河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多种教学策略,包括在教学内容中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元素,巧妙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讲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感受黄河文化与数学的融合之美;积极开发并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资料、实地考察等,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黄河文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学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与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了大量与数学相关的智慧结晶,如水利工程中的测量计算、农耕活动里的土地丈量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黄河文化,为数学课堂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它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枯燥抽象的局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领略黄河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研究黄河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1挖掘黄河文化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1.1结合数学概念,讲述黄河故事

在讲解数的认识时,可引入黄河的长度、流域面积等数据。如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通过这些具体数字,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数的量级,理解数的大小概念。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时,以黄河流域的古建筑为切入点,像黄河沿岸的一些方形、圆形的烽火台,可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特征,分析图形的边、角等要素,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图形的认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同时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

1.2融入数学运算,介绍黄河治理中的数学应用

黄河治理工程涉及大量的数学运算。在四则运算教学中,可举例黄河水利工程建设中物料运输的问题。比如,修建某段黄河堤坝需要运送1000吨水泥,一辆卡车每次能运5吨,计算需要运输的次数,这既巩固了除法运算知识,又让学生了解到黄河治理背后的艰辛与智慧。在学习百分数时,可结合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如某地区通过节水措施,将黄河水的农业灌溉利用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70%,让学生计算利用率的提升幅度,使学生在掌握数学运算的同时,增强节约用水、保护黄河水资源的意识。

1.3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展现黄河文化特色

设计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数学问题,如以黄河流域的传统农耕活动为背景,假设一块长方形的黄河滩地,长为80米,宽为50米,要在这块地周围围上篱笆,计算篱笆的长度以及这块地的面积,让学生运用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以黄河上的船只运输为情境,一艘货船在黄河上从甲地驶向乙地,顺水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逆水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求货船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通过此类问题,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黄河流域独特的生产生活文化。

2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文化与数学融合

2.1情境创设教学法

创设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情境,如模拟黄河古镇的集市场景,在集市上设置各种商品交易摊位,商品价格有整数、小数。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商家,进行买卖交易,在交易过程中涉及到货币的计算,包括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等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仿佛置身于黄河流域的生活场景中,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既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又深切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生活气息。

2.2实践活动教学法

组织学生开展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学校附近一条模拟黄河支流的长度、宽度,让学生分组合作,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最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算出河流的周长、面积等。或者让学生制作黄河文化主题的手抄报,在手抄报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规划版面,合理安排文字与图片的位置,这涉及到图形的布局、比例等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对黄河文化的感性认识。

2.3小组合作教学法

布置与黄河文化融合的数学小组合作任务,如让学生分组研究黄河流域不同朝代的度量衡制度与现代数学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每个小组负责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并制作成PPT进行汇报展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查阅历史文献,寻找古代度量衡的相关信息;有的负责将古代度量单位与现代单位进行换算,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中的数学内涵,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3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3.1利用多媒体资源

收集整理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用于教学。如播放黄河壮丽景色的视频,在视频中展示黄河上的浮桥,引导学生观察浮桥的结构,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浮桥建造中的应用。展示黄河流域古代数学著作中的图片,像《九章算术》中关于面积计算的篇章,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发展,感受黄河文化对数学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开展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到黄河博物馆、黄河沿岸的历史古迹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在黄河博物馆中,学生可以看到黄河治理的历史变迁,了解古代水利工程中运用的数学原理,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中鱼嘴分水堤的设计,涉及到水流分配的比例问题,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聆听讲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结合。在参观黄河沿岸的历史古迹时,如古老的桥梁、城墙等,引导学生观察其建筑结构中的数学元素,如桥梁的跨度、城墙的高度与厚度的比例关系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对黄河文化与数学融合的直观感受。

3.3编写特色教材

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写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小学数学补充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本地黄河流域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与数学知识的结合案例。例如,本地黄河沿岸的传统剪纸艺术中,剪纸图案的对称、比例等数学元素;本地黄河滩涂的农业种植规划中涉及的面积计算、产量预估等数学问题。通过特色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黄河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内容。

4总结

将黄河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实践。通过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元素,丰富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不再孤立,而是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为学生营造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文化与数学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发多媒体、实地考察、特色教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熊翠.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之友,2024,(18):32-34.

[2]李雪莹.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4.

[3]崔杨顺.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2,(27):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