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戴安子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2019年启动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改革是我国深化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0—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LPR机制改革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LPR改革显著降低了报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LPR改革;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利率市场化,其中以2019年LPR机制改革为标志,贷款利率定价由监管导向转向市场主导。改革目标在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银行定价能力,而银行资产质量则成为评估改革成效的重要切入点。尽管已有文献多聚焦于LPR对贷款利率或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但对其在微观层面如何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系统研究仍较匮乏。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采用DID方法实证检验LPR改革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本文选取2010—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主要包括银行年报、Wind数据库、CSMAR数据库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公开数据渠道。考虑到部分银行因合并或退出市场存在样本缺失,最终保留连续观测年限较长的149家银行。
1.2 变量设定
被解释变量:银行不良贷款率(NPL Ratio),衡量银行资产风险水平。
核心解释变量:DID变量,等于1代表银行为LPR报价行且年份不早于2019。
控制变量包括:资本充足率、ROA、存贷款比、成本收入比等银行基本财务指标。
1.3 模型构建
1.3.1 基准模型:DID
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形式如下:
其中,表示银行在年份的不良贷款率;为DID交互项,系数衡量LPR机制改革的政策效应;为控制变量;为个体银行固定效应,为时间固定效应,为随机扰动项。若在显著水平下,系数小于0,则说明LPR改革有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政策效果显著性
基准回归结果表明,DID系数显著为负,表明LPR机制改革有效降低了报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验证了利率市场化在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中的正向作用。
2.2 安慰剂检验
在安慰剂检验中,我们分别选择2016(fake_did)、2017(fake_did1)、2018(fake_did2)三个政策实施前年度作为虚假政策实施点进行回归,结果表2表明,三年fake_did项在所有模型中均不显著说明政策效应并非由于时间趋势误判导致,基准结果通过安慰剂检验,具有较强稳健性。
结语
本文基于中国2010—2023年商业银行数据,实证分析LPR机制改革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发现其总体上显著改善了报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后续完善LPR制度设计与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刘训森.LPR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研究,2023(5):25–35.
[2]王雷,张自力.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20(6):41–55.
[3]陈雯霞,李勇,惠可盈.LPR机制改革对中小银行影响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21(7):67–73.
[4]尚子力,罗晋荭.市场化改革与银行内部管理提升[J].财经问题研究,2021(9):45–52.
[5]郭宇锋.金融科技与银行资产质量关系探讨[J].西部金融,2022(12):23–29.
[6]Dai A.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n regional bank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24.
作者简介:戴安子(2001—),女,汉族,上海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市场,单位:上海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