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人文"三维融合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申正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300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迅速推广。这一理念要求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传授科学知识,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在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割裂的问题。“生态+美学+人文”的三维融合模式应运而生,为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全新方向。
关键词:风景园林;课程思政;生态美学人文融合;教学创新
引言:本文将从三方面展开:首先解析“生态+美学+人文”的内涵,其次梳理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的独特教学特性,最后提出基于三维融合的课程思政理论模型,以期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1 “生态+美学+人文”三维融合内涵解析
1.1 理论渊源
“生态+美学+人文”三维融合理念根植于当代可持续发展教育、跨学科整合理论及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大背景之下。生态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下的重要价值指引。美学则聚焦于感性认知和精神愉悦,是提升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人文关怀着眼于人的主体地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是培育健全人格和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这一三维体系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新范式。
1.2 核心内涵
“三维融合”的本质在于打破知识边界,实现多元价值有机交融。在风景园林领域,生态层面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物种多样性保护及环境伦理;美学层面注重空间形态、色彩搭配、意境营造等视觉体验;人文层面则关注地域文化传承、人地关系哲思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例如,在分析一处传统园林时,不仅要探讨其植物配置(生态),还需解读其空间布局与审美取向(美学),更要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符号与时代精神(人文)。这种综合性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专业认知,并将个体成长融入社会整体进步之中。
1.3 三维协同作用机制
三者之间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在互动中彼此激发,共同驱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生态作为底线,为实践提供规范边界,美学作为桥梁,将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有效链接,人文作为灵魂,引导师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机制表现为:通过案例剖析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通过设计推敲培养审美判断力,通过讨论交流深化道德责任感。由此,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价值塑造的深度统一。
1.4 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单一专业技能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风景园林人才的综合要求。课程思政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部专业课全过程,而“三维融合”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一方面,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将国家战略目标转化为日常课堂内容;另一方面,以审美提升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价值观引领真正落地生根。因此,“生态+美学+人文”不仅是知识体系升级,更是育人模式革新。
2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特点
2.1 知识结构跨界复合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集成了建筑设计、美术鉴赏、生态科学、人文学科等多领域内容,其知识体系天然具备交叉属性。这使得该门课程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宽广的专业储备,又需要能够驾驭多元议题,将复杂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中国古典园林时,需要串联历史背景、文学意象、生物配置以及空间序列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在综合分析中获得系统性的认知提升。
2.2 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与价值观双重导向
传统教学往往侧重技法讲解和案例分析,而忽视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而艺术原理课恰恰具有良好的人文本底,可以通过阐释优秀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同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的联系。这种双重导向推动教师从“教会做事”转向“教会做人”,促使课堂成为育才铸魂的重要阵地。
2.3 实践性强且形式灵活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涉及大量实地调研、场地勘察、小组创作等实践环节,这不仅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也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该门课常采用开放式讨论、多媒体演示、虚拟仿真等丰富手段,为“三维融合”的创新探索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沉浸式体验活动,将抽象命题具体化,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与批判思考能力,从而适应复杂社会需求。
2.4 师生互动密切,评价方式多元
该类课程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知识建构过程。在考核评价上,不再局限于闭卷考试或单项技能测评,而是更多采用过程评价、多元展示、自我反思及同行互评相结合方式。这种开放包容氛围,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并回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诉求,为后续“三维融合”路径优化积累经验数据。
3 三维融合课程思政理论模型构建
3.1 模型基本结构
基于上述内涵解析及教学特征,本研究提出以“支撑—桥梁—引领”为核心结构的“三维融合”课程思政理论模型。其中,生态作为支撑点,为整个教学活动设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边界,确保各项决策符合绿色可持续原则。美学作为桥梁,通过审美体验连接技术与情感,使课堂内容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人文元素充当引领力量,把握方向大义,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民族命运共同体之中。
该模型强调三个子系统有机耦合:
知识体系模块:聚焦基本概念、经典案例及前沿成果传授;
能力训练模块:突出设计实践、创新表达及跨界整合;
价值塑造模块:深化家国情怀、公民责任与历史担当教育。
这三个子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渗透,每一次课堂讨论都不仅仅是关于某一个项目或作品,更是一次世界观修正,一次人生信仰升华,一次行为选择锤炼。
3.2 路径设计逻辑及运行机制
首先,在顶层设计阶段明确“三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并据此调整教材选用、师资配置及资源调配。例如,由环保专家、美术评论家以及地方文化研究者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在日常教学组织上采用主题式推进,即每一学习单元均设置对应环境议题、美学主题和文化故事,使得学生能够在各个环节自主发现关联点,加深理解记忆;第三,在评价反馈机制上搭建量化指标与质性观察相结合平台,如利用SPSS分析课堂反馈数据,同时记录典型访谈中的关键语句,对不同类型群体进行分层指导,不断优化迭代教学策略。
3.3 创新点及现实意义
该模型突破传统“一刀切”“两张皮”等惯见弊端,从顶层规划到微观操作均体现出高度系统化和场域适应性的优势。不仅有效推动了风景园林专业自身升级换代,也为其它工科类乃至综合类高校开展“大思政课”改革提供借鉴模板。同时,“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更契合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驱动下的人才核心素养变革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本土情怀以及协作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影响。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人文”三维融合理念顺应时代呼唤,与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独特属性高度契合,通过科学严密理论模型加持,不仅优化了育人与治教流程,也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外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道路贡献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 靳玉乐;赵瑞雪.课程.教材.教法,2021(06).
[2]新时代高校教师一般育人能力探讨[J]. 靳玉乐.高校教育管理,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