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
吴杨梅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路径。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接着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培养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展示了其实践应用,强调通过多维度的教学举措,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其数学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实践探索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生在数学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是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思考与创新的内在品质与能力体现。
(二)构成要素
1.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学生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具备良好数感的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数的大小、理解数的意义与运算规律,在实际情境中能够合理地运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如在购物时能快速估算商品价格、在测量物体时能准确判断数量的合理性等。
2.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是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学生从认识简单的数字符号开始,逐渐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用运算符号表示数量关系等,这有助于简化数学表达、促进数学思维的抽象化与形式化,如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符号意识的重要体现。
3.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感知与想象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图形的变换、建立空间方位感,如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想象物体的三视图、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等。
4.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借助图形来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等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如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图形解释分数的意义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理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素养培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数学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设计中,要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1.基于教材单元整合
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整合。例如,在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单元,可以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和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先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再探究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图形知识体系,促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2.跨学科内容整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跨学科内容。如在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中,可以结合经济学科中的利率、折扣等知识,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在科学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科学素养的融合。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
1.问题导向教学法
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 “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能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当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的结论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如何用这个结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如测量金字塔的角度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如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合作探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测量棱长,有的计算面积,然后共同讨论总结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促进了数学思维的碰撞与拓展。
(四)改革教学评价,促进素养发展
1.多元化评价主体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等。教师评价要全面客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培养自我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家长评价可以从家庭学习环境等方面提供补充信息,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多样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项目成果评价、测试评价等。课堂表现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维过程。作业评价不仅关注作业的正确性,还要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创新性与规范性。项目成果评价针对学生在数学项目式学习中的成果,如制作数学模型、撰写数学小论文等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测试评价则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也要注重在试题中渗透核心素养的考查,如设置一些考查学生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的题目。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与创新。通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探索,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与方法、数学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与实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J]. 小学数学教育,2015(9):3 - 5.
[3] 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17,37(2):74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