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学生的计算思维素养的培养的教学实践

作者

陈玲玲

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 广东广州 51140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计算思维不仅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能力,更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养。我国《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融入计算思维培养,是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

然而,当前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教师对计算思维的内涵理解不足,教学中偏重工具操作而忽视思维训练;传统“讲授 - 练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三年教学实践,结合课程改革方向,探索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初中阶段计算思维培养提供实证支持。

2. 计算思维的内涵与初中教学定位

2.1 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计算思维包含四个关键维度:

分解: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处理的小问题。例如,在编写“校园导航系统”程序时,学生需将任务分解为地图绘制、路径计算和用户界面设计三个子模块。

模式识别:发现数据或流程中的规律。例如,分析运动会成绩数据时,识别出“短跑成绩与年龄呈正相关”的趋势。

抽象:提取问题本质,忽略次要细节。例如,用变量表示温度传感器数据,而非纠结于具体电路结构。

算法设计:设计可执行的步骤解决问题。例如,为自动浇花系统设计“土壤湿度低于 30% 时启动水泵”的判断逻辑。

2.2 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具体教学内容。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1-14 岁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初期,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但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学需遵循“具象到抽象”的渐进原则:

七年级:通过简单的编程任务(如 Scratch 制作动画)理解问题分解与流程设计,重点培养顺序结构与事件驱动思维。

八年级:结合数据处理(如 Excel 图表分析)培养模式识别与抽象能力,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

九年级:通过算法实践(如 Python 基础编程)强化逻辑思维与算法设计能力,初步接触循环结构与条件判断的优化策略。

3. 教学实践策略

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例如,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智能系统”项目:

分解任务:学生需将系统拆解为传感器数据采集、分类算法设计、界面交互等模块,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子模块的开发与测试。

模式识别:通过测量不同垃圾的物理属性(如重量、材质密度),建立“金属- 塑料- 纸张”的分类特征数据库。

抽象建模:用流程图描述系统运行逻辑,例如“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物体接近→启动摄像头识别材质→根据数据库匹配类别→控制机械臂投递”。

算法实现:使用 Micro:bit 编写核心判断代码,并通过 3D 打印技术制作机械臂原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反复调试传感器灵敏度与机械臂动作的同步问题。

此类项目不仅整合了物理、数学与工程知识,还通过合作学习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表明,完成项目的学生中, 85% 能够独立设计包含三个以上判断分支的算法结构。

3.2 融入游戏化编程教学

针对初中生兴趣特点,使用图形化编程工具设计游戏任务。例如,设计“迷宫逃脱”游戏:

1. 算法设计:规划角色移动路径时,学生需比较“广度优先搜索”与“右手法则”两种策略的效率差异。

2.模式识别:分析障碍物生成规律,发现“每三个格子出现一次陷阱”的设定,进而优化路径选择。

3. 抽象与分解:将复杂迷宫拆分为“入口区”“陷阱区”“出口区”,分别设计对应的移动代码模块。

4. 调试优化:通过观察角色卡顿现象,学习使用“碰撞检测”函数减少资源占用。

4. 教学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用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目标:理解贪心算法思想,掌握问题抽象与算法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展示快递公司配送路线图,提出“如何在 30 分钟内覆盖最多小区”的实际问题。

2. 分解问题:将地图抽象为节点与边的网络图,用邻接矩阵表示各节点间距离。

3. 算法模拟:分小组手工计算 Dijkstra 算法的执行过程,对比“盲目搜索”与“启发式搜索”的步数差异。

4. 编程验证:用 Python 实现算法核心部分,输入测试数据后可视化输出最优路径。

5. 反思优化:讨论“道路施工”等突发情况对算法的影响,引入A* 算法改进方案。

效果评价:课后测试显示, 90% 的学生能正确描述贪心算法与动态规划的区别, 65% 能独立编写包含两个判断条件的路径选择代码。

4.2 案例二:数据分析与模式发现

教学目标:培养数据抽象与模式识别能力。

教学过程:

数据采集:学生分组调查班级同学每日屏幕使用时间,记录设备类型、使用场景与时长。

数据清洗:用Excel剔除“单日使用15小时”等异常值,按“学习”“娱乐”“社交”分类汇总。

可视化分析:生成堆叠柱状图对比不同场景耗时,绘制折线图反映周末与工作日的差异。

模式总结:发现“短视频平台占用 43% 娱乐时间”“周末使用时长较工作日增长 120% ”等规律。

问题解决:基于数据结论,设计“20-20-20 护眼法则”提醒程序,并通过班级公众号发布用眼健康倡议。

效果评价:项目结束后,学生提交的数据分析报告平均包含 3.2 个有效结论,较传统作业提升 1.8 个; 83% 的家长反馈孩子开始主动规划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5. 评价体系构建

建议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项目日志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在合作编程时,记录“主动提出算法优化建议”“帮助队友修复代码漏洞”等行为,按5 分制量化评分。

表现性评价:根据项目成果(如程序代码、数据分析报告)评估问题解决能力。制定《计算思维表现性评价量表》,包含“代码可读性( 20% )”“算法效率( 30% )”“创新性( 25% )”“文档完整性( 25% )”四个维度。

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促进元认知发展。例如,在项目结束时填写反思表:“我在分解问题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__,通过__ 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某校采用上述评价体系后,教师反馈“能更精准识别学生的思维短板”,例如发现 15% 的学生虽能完成代码编写,但无法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逻辑,进而调整教学重心。

6. 结论

计算思维培养是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和分层教学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分解、抽象、算法设计与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表明,融入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可使学生的算法应用能力提升 40% ,而多元评价体系则有助于全面诊断思维发展水平,为计算思维素养的落地提供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以真 . 计算思维 [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2006(3): 15-8.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2.

[3] 王志军 , 张静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1, 42(5): 112-118.

[4] 李锋 , 王吉庆 .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中小学编程课程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0(8): 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