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机制研究

作者

郑晶芮

重庆育才中学 400050

引言

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初高中阶段,其影响力更为深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教师如何高效开展思政教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初高中阶段的教学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和连续性,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备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优化教学内容的安排,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在实践中,协同备课机制的实施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从思政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机制,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一、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机制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逐渐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思政一体化的要求促使初高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衔接与整合,力求达到从小学到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相互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还需共同探讨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合作,教师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教育目标,统一教学理念,从而确保思政教育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然而,虽然教师之间的协同备课在形式上日渐普及,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教育体制和学科性质的差异,初高中教师之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和一致性问题,尤其是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仍然是阻碍协同备课机制顺利推行的主要因素。尽管协同备课机制已得到初步的尝试和实施,但其效果的全面提升依然需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育工具的普及为教师之间的协同备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线上平台,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实时沟通备课内容,甚至进行虚拟的联合课堂教学。这种形式的协同备课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和教学创新的空间。尽管如此,部分教师对这些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且平台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依然存在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障碍。

二、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了协同备课机制的顺利推行。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是一个突出问题。尽管协同备课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教学平台,但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深度上的不同理解,教师之间的协作往往不够默契。初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高效的协同备课。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教师们往往难以深入交流教学经验,导致协同备课的实际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教师协同备课的制度保障尚不完善。尽管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已经开始推动教师协同备课的实施,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标准,使得教师的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教师间的协作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意愿,缺乏足够的外部推动力,这使得协同备课的开展常常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到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不完善也是阻碍协同备课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区差异和学校资源的差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即使教师在协同备课时能够共享部分教学资源,但由于教学材料的不足,特别是高质量的思政教材和教学案例的短缺,教师的备课活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支持,也影响了协同备课机制的全面实施。

三、优化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机制的路径探索

为了进一步提升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的效果,优化协同备课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在推动协同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政策的支持与保障。这不仅仅是为教师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定有力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协同备课的积极性。教师的工作压力常常较大,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能够促进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协作。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深度的教学研究和共同备课。教育部门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协同备课意识,帮助教师了解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他们的协作能力,确保协同备课机制能够发挥最大效果。

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优化协同备课机制的重要一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已成为可能。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思政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这些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学术研究成果、经典案例分析等,为教师提供更多教学参考。教师不仅要能够从教材中提取信息,还要通过共享平台获取不同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借助现代化的教育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最新的教学材料和课程设计方案。利用平台上的互动功能,教师可以交流备课心得,提升协同备课的效率和效果,真正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协同备课不仅仅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涉及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协作,尤其是在思政教育这类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学科知识的融合,更需要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统一。教师在进行协同备课时,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密切配合,通过跨学科合作,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比如,在备课过程中,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可以结合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讨论,确保课程的连贯性与深度。学校可以设置跨学科的教学小组,鼓励教师之间进行联合备课,共享资源、互相借鉴,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协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推动思政教育在多学科的协同推动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教师协同备课机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路径。通过分析,发现教师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大政策支持,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并鼓励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优化协同备课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师间合作的深入,协同备课机制将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晓辉 , 刘玲 . 教师协同备课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41(3):77-80.

[2] 赵文龙 , 周璐 . 基于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师协同备课模式探索 [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44(2):112-115.

[3] 王建华 , 陈丽 . 协同备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J]. 教学与管理 ,2021,39(7):45-48.

本文系 2023 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思政教师协同成长路径研究》(渝教规办【2023】5 号),课题批准号 K23YG1080038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