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新课标之下小学数学“数学美”

作者

庞福祥

沧县黄递铺乡王龙庄学校 河北沧州 061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多次强调了数学美的价值导向,这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总目标”中提出“欣赏数学美”,在“学段目标”中明确了相应的阶段要求:第一学段( 1~2 年级)“感受数学美”,第二学段(3 ~4 年级)“体验数学美”,第三学段(5 ~6年级)“体验并欣赏数学美”,要求教育者要从“美”的视角审视数学学科,开展数学教学,落实数学育人。数学美不仅存在于抽象的数学理论中,更蕴含在小学各学段的具体数学知识里。

二、小学数学美的具体表现

小学数学的美确实体现在多个层次和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到的数学概念和问题逐渐深化,数学的美也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

低学段:元角分的排列组合之美

在低年级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和操作货币单位,即元、角、分。这里,数学的美主要体现在秩序性和多样性上。货币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1 元 =10 角,1 角 =10 分)不仅教会了孩子基本的十进制系统,还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结构的有序性。同时,不同组合方式(如 1 元可由10 个 1 角或 2 个 5 角组成)展示了数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中学段:计算的志臻之美

到了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加减乘除等基础运算,计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一阶段,数学的美在于其严谨性和节奏感。精确的计算步骤、巧妙的算法(如短除法、分解因式等),以及对计算结果的追求完美,都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同时,在大量计算练习中,孩子们能体会到解题过程中的节奏和韵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高学段:圆的面积空间思维想象力与鸽巢的创造之美

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如圆的面积计算。这里,空间思维和想象力成为关键。通过将圆分割成许多小扇形并重新排列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圆面积的公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引入,帮助学生在解决看似复杂无序的问题时,找到清晰的逻辑路径,体现了数学理性思考的魅力。

三、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感受数学美的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培养小学生感受数学美的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创设情境,让数学美直观呈现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例如,在讲解货币单位时,可以组织一次模拟的市场交易活动,让学生扮演买家和卖家的角色,使用真实的或模拟的货币进行交易。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元角分之间的转换,还能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发现其中的秩序美和组合美。

引导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美自主探究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方式主动探索数学规律。比如,在教授圆的面积时,可以安排学生使用圆形纸片进行切割和拼接,从实践中体会随着分割份数的增加,拼接后的形状越来越接近矩形,进而推导出 S=πr ² 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公式的来源,还能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创造之美和逻辑之美。

(三)开展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通过举办多样的数学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体验,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美妙。例如,组织数学文化节,设置各种趣味横生的数学游戏和竞赛,如速算挑战、几何拼图、数学谜题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能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此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数学展览,展示他们自己创作的数学艺术作品,如数学图案设计、数学故事创作等,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美学的欣赏和创作热情。总之,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教师能够在新课标背景下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之美,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于数学思维的乐趣、数学应用的价值和数学文化的底蕴。

四、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关注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数学美,让数学学习成为一场美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