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作者

包红梅

中共巴楚县委党校

引言

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等学府,应紧紧围绕“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意蕴,努力认清当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嵌入、深入融合、互促发展,着力创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民族学生互信、互学、互鉴、互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机遇

1.1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育吸引力

传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采用课堂讲授形式,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学生戴上 VR 设备,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场景,如古代丝绸之路各民族贸易往来的热闹集市,直观体验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借助智能教学平台,教师可开展互动式教学,利用在线讨论区、智能问答系统,让学生随时提问、参与讨论,教师能实时解答,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提升学生参与度。

1.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教育资源的丰富度与均衡性至关重要。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能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学术文献、多媒体资料、优秀教学案例等,建立庞大的教育资源库。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这些资源。例如,一些偏远地区高校,以往因资源匮乏,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内容受限,如今借助人工智能资源整合平台,可与发达地区高校共享优质课程、教学视频等资源,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使更多学生受益。

1.3 开展个性化教育,满足多元需求

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各异。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学习时间、答题准确率、阅读偏好等,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教师据此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对于对民族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推荐深入讲解各民族起源、发展历程的学习资料;对于擅长图像思维的学生,推送以图片、视频为主的教学内容。这种个性化教育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人工智能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2.1 智能教学平台的初步应用

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搭建智能教学平台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些平台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在线视频、电子书籍等,学生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平台具备智能学习分析功能,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2.2 虚拟仿真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些高校积极探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创建虚拟民族博物馆、虚拟文化交流场景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交流融合过程。例如,某高校开发的“虚拟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学生戴上 VR 设备,即可穿越到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深受学生喜爱,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然而,虚拟仿真教学目前在高校中的应用范围还相对较窄,部分高校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尚未开展相关实践,且已开展的项目在内容丰富度与交互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智能辅导与评价系统的尝试使用少数高校尝试引入智能辅导与评价系统,辅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智能辅导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问题含义,并从知识库中快速检索答案,为学生提供即时解答。智能评价系统则可对学生的作业、考试、课堂表现等进行多维度评价,除了给出成绩外,还能提供详细的评价反馈与改进建议。比如,某高校使用的智能作业批改系统,不仅能快速批改客观题,对于主观题也能通过语义分析给出初步评价,并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但智能辅导与评价系统在对学生复杂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的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3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加强技术培训与设施建设

高校应加大对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和工作坊,邀请技术专家为教师讲解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案例和操作方法。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同时,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技术设施。升级校园网络,配备高性能计算机设备,搭建智能教学平台,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硬件保障。

3.2 开展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

一方面,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知识掌握程度等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画像。根据学习画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例如,对于学习进度较快且对民族文化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推荐相关的学术讲座、艺术展览信息以及深入研究的学术文献;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分析其学习困难原因,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资源与学习策略建议。另一方面,建立智能学习辅导机制,通过智能助教、在线答疑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即时学习帮助。智能助教可随时解答学生的常见问题,对于复杂问题则及时转交给教师进行人工解答,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

3.3 完善数据管理与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数据管理与安全保障制度,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等各环节的规范和责任。加强数据加密技术应用,确保学生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例如,采用区块链技术对学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被篡改和泄露。设立数据安全监管部门,定期对数据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路径。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这一使命的践行提供了创新性支撑,通过构建“技术赋能 + 教育创新 + 治理保障”三位一体的实施框架,既坚守教育本质又积极拥抱技术变革,为培养更多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劲动能。

参考文献

[1]吴宏政,王子豪 .“文生视频”模型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路线、风险评估与有效应对[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03):157-162.

[2]苏晓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观教育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43 -50

[3]曹劲松 . 论拟态环境的主体建构[J]. 南京社会科学,2009(02):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