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智能时代主题戏剧对一线新闻记者素养的多维度提升功能
刘开心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475000
数字智能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一线新闻记者带来了多重职业与心理困境,如信息过载、职业倦怠、信任危机以及身份认同模糊化等。这些挑战不仅影响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传统的新闻教育与培训方式难以满足记者群体的实际需求,亟需创新教育形式以提升其综合素养。
本文以原创舞台剧《常青》为例,探讨主题戏剧在新闻行业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及其对一线新闻记者素养的多维度提升功能。《常青》以人民记者穆青为原型,通过再现其深入基层开展新闻报道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为新闻记者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认为,主题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共鸣能力,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新闻教育的不足。它通过情感共鸣与技术融合,将思政教育转化为生动实践,助力记者群体在职业信仰、业务能力与精神境界上实现跃升。未来结合更多数字化手段(如虚拟现实、互动剧场)的主题戏剧有望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播的边界,为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新媒体时代记者群体的职业困境与心理困境
新媒体时代,记者群体面临多重挑战。信息过载与时效性压力,需在碎片化信息中快速甄别真相;公众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信任危机;正因如此,让部分新闻一线工作人员职业倦怠与价值认同的模糊化,部分从业者因追求流量而偏离新闻本质。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激增,记者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工作压力加大;为了追求流量,导致原创性和深度报道减少,记者的职业成就感下降。
新媒体强调即时传播,记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报道,难以兼顾深度调查,给新闻报道带来时效性压力;快节奏的新媒体环境中,深度报道被忽视,记者的专业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加之数字智能时代,技术日新月异,记者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行业变化;记者不仅要撰写文字报道,还需兼顾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生产,工作负荷增加。
二、新闻战线教育活动对记者职业发展与新闻行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既深刻改变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形态、文化形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面临新的重大挑战。
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需要依靠队伍建设。记者作为新闻媒体新闻生产的核心岗位,是新闻宣传展现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面对记者群体与新闻行业的困境,对群体的关注与支持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记者理论素养,培养和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理想和新闻观,是记者群体职业发展的保障和行业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新闻工作者持续增强四力。思想宣传效果,主要依靠一线宣传者,一线新闻记者心理建设是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新闻宣传工作者坚定政治立场和职业信仰,才能最大发挥自我效能,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记者通过活动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服务社会大局。活动强化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其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有助于净化行业环境,减少虚假新闻和低俗内容,提升新闻质量;通过提升记者素养,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增强,赢得公众信任。活动鼓励媒体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上创新,推动行业与时俱进。
在理想化的再教育中,能达到上述效果,但现实情况中,对新闻记者的培训不能完全达到理想效果。新闻媒体在数智时代高速运转中,面对来自新媒体平台在内容生产,传播和经济效益的多方面挤压都达到空前高度。新闻记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培训,从繁忙的工作中脱离出来,以更为生动的形式接受再教育,更为有效。
三、以主题戏剧为切入,开辟新闻行业教学新阵地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一直在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运用戏剧展演的形式,作为新闻记者培训的环节之一,能够丰富记者学习教育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戏剧通过表演、音乐、舞美等多种元素,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能够寓教于乐,使观众在娱乐中接受文化教育和思想启发。
在新闻战线的宣传和教育中,在常规的讲座、展览的基础之上,增加戏剧展演形式,使用生动鲜活的形式寓教于乐,将新闻工作者从繁重的工作中解绑,在观剧过程中,产生情感联动和思想共鸣,从而更好的坚定职业理想与信念,在工作中更好的散发事业效能。
四、原创舞台剧《常青》演出对新闻记者素养的多维度提升
2024 年 11 月 27 日,原创舞台剧《常青》首次公开演出,舞台剧以人民记者穆青为原型,结合穆青笔下的英雄人物,演绎了穆青作为新闻记者深入基层开展新闻报道的故事。
作为主题舞台剧,《常青》演出给新闻记者的继续教育方式提供了新办法,也对新闻记者综合素质提升方式拓宽了思路。
来自中记协全国青年骨干记者增强“四力”实战培训班学员—全国各级媒体的 300 多名一线记者观看了该剧。根据现场情况与后续调查,该剧效果整体呈现正向反馈。作为新闻行业培养的特殊形式,对参与培训的新闻记者的作用持续发酵,也对新闻记者职业心理建设教育提供了参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具体应用。该剧主角穆青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记者,穆青的成长路线,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壮大。穆青从进步青年到八路军战士,到共产党员逐步成长为人民记者。该剧以此视角,展现了穆青从进步思想熏陶,到投身革命受党的教育,怀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想和信念,最终在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中,坚定了“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穆青“勿忘人民”的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的直观呈现。
通过观剧,重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新闻记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工作典型,提升职业效能感。 该剧通过不同新闻人物,再现了记者穆青的采访,尤其是深度报道的过程。剧中展现了穆青拄着棍子采访边区劳动模范赵占魁,为深入了解采访对象,跟赵占魁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解焦裕禄事迹,亦是在兰考十几天进行走访调查,为了写好稿焦裕禄的新闻,在特殊时期,依然坚定立场;三次到宁陵采访植树劳模潘从正。
通过有血有人的人物和鲜活的故事情节,呈现了新闻记者在深度报道中应有的状态,为当代新闻记者树立了良好的职业行为模范。
通过典型人物精神,提升个人思想觉悟。该剧选择的穆青笔下的三个人物,是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剧中穆青采访的过程,赵占魁,焦裕禄,潘从正,都具备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状态与穆青精神交相辉映。通过戏剧形式,让典范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教育与再教育同步,推动传媒行业人才进步。该剧在传媒类院校演出,参演人员均为戏剧与影视类和传媒类专业在校学生。参与学生和观剧受众同时学习穆青,提升专业素养,展现出大思政教育特色。“共演一台戏、共学一种精神”联动,推动穆青精神在青年中的代际传承。
五、结语
数字智能时代,主题戏剧如《常青》不仅是一种艺术创新,更成为破解新闻行业困境、提升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多维载体,给新闻工作培训提供了思路。其通过情感共鸣与技术融合,将思政教育转化为生动实践,助力记者群体在职业信仰、业务能力与精神境界上实现跃升。未来,此类创新形式若能结合更多数字化手段,或可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播的边界,为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中共中央宣传部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传统与新变 戏剧文学 2023 年 第 8 期
作者简介
姓名: 刘开心, 出生年月:1999.06, 性别:男, 籍贯:河南开封,邮编:, 单位: , 学历 : 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