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疼痛护理管理对改善肿瘤内科患者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的影响分析

作者

李云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 肿瘤内科 238000 342601xxxx12070660

摘要:目的:探究疼痛护理管理对改善肿瘤内科患者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8月至2024年9月期间肿瘤内科90名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实验前将90名患者按照统计学方法随机且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5名患者。在本研究的设计中,所有患者都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疼痛管理“三阶梯”原则进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中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流程,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改善情况及护理前后不良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有改善,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均有改善,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在肿瘤内科领域显示出了显著的积极效果,助于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肿瘤;疼痛护理;心理状态

对于肿瘤患者,积极改善疼痛现已成为临床治疗癌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传统的护理干预模式往往局限于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基本的治疗支持,这对于缓解他们的疼痛症状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临床疗效。因此,本研究着眼于疼痛护理管理的应用,旨在改善肿瘤内科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减轻他们所承受的疼痛程度,详细实验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肿瘤内科90名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实验前将90名患者按照统计学方法随机且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5名患者。其中实验组中有男性患者22名,女性患者23名,所有患者年龄均在44-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均(55.48±6.12)岁,疾病类型包括肺癌20例、消化道肿瘤15例、其他10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3名,女性患者22名,所有患者年龄均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均(55.16±6.27)岁,疾病类型包括肺癌22例、消化道肿瘤16例、其他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本病情状况,p>0.05,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接受过正规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②患者的病情经过医师的详细检查后,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③患者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④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患者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目的以及方案等均具有明确的了解,并且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方案等具有清晰认识,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感染,或者是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②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衰竭或其他危重情况;③患者的血压、血糖等水平存在异常,或者存在有其他基础疾病等。④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无法进行准确阅读相关资料。

1.3方法

在本研究的设计中,所有患者都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疼痛管理“三阶梯”原则进行药物治疗。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①成立管理小组:在科室内部,确立一个专门负责疼痛管理的团队。由科室主任领导、护士长参与,同时包括多名资深的管床护士。

②疼痛评估:记录患者所受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涉及的范围、疼痛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③疼痛护理: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细致地阐述“三阶梯”镇痛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对于轻度疼痛,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当疼痛程度加重时,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推荐布桂嗪、双氢可待因或是曲马多等较为温和的弱阿片类药物来控制症状。这些药物虽不像强效阿片制剂那样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但能有效抑制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当患者进入到重度疼痛阶段,需要盐酸哌替啶这类强效镇痛药来对抗剧烈的疼痛感。而为了减少药物副作用并保持稳定的镇痛效果,医护人员需辅以皮质类固醇来减少炎症,以及抗惊厥药物以防患者出现惊厥。不仅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治疗方案,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他们遵医服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他们能够在整个治疗期间都得到适当的照顾和支持。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大;

(2)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评估患者护理前后抑郁和焦虑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在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被收集并录入至SPSS 23.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为了确保比较的准确性,采用了t检验和χ2检验这两种统计方法来对不同组别之间的数据进行比较,P值小于0.05,认为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有改善,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实验数据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心理情绪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均有改善,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肿瘤疾病引起的身体疼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精神上的巨大负担,这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原本就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患者更加难以适应疾病带来的种种变化[1]。因此,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及时、有效地控制疼痛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整体康复进程[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不良心理情绪均有改善,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及不良心理情绪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经过疼痛管理护理,患者在疼痛程度改善及不良心理情绪改善上能展现出优秀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淑娴.全程优质护理对肺癌手术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J].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24,5(S1):148-151.

[2]康林瑛,马运侠,马丽娟.疼痛护理联合协同护理对晚期肿瘤患者疼痛、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24,37(12):1964-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