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塌方灾害成因与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模型构建

作者

阳中平

浙江交工宏途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310022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隧道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富水地层等,公路隧道施工与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塌方灾害的严重威胁。隧道塌方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延误工程进度,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塌方灾害成因,并构建有效的预测模型,对于保障公路隧道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塌方灾害成因分析

(一)地质因素

地层岩性:软弱地层如黏土、页岩、粉砂质泥岩等,自身强度低,抗变形能力弱,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坍塌。这些地层遇水后还可能产生软化、泥化现象,进一步降低围岩稳定性。例如,在富含黏土的地层中,地下水的渗入会使黏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显著降低,导致围岩失去承载能力而塌方。

地质构造: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会破坏地层的完整性,形成软弱结构面。当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由于破碎带内岩石破碎、胶结程度差,在开挖扰动下,极易发生松动、坍塌。褶皱构造会使地层产状发生变化,形成应力集中区域,增加隧道塌方的风险 。如某公路隧道在穿越一大型断层时,尽管采取了超前支护措施,但由于断层破碎带范围广、围岩松散,仍发生了局部塌方事故。

地下水:地下水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显著。富水地层中,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会对围岩产生冲刷作用,带走松散颗粒,导致围岩空洞,进而引发塌方。此外,地下水还会降低围岩的强度,使岩石软化、泥化。

(二)施工因素

开挖方法:不合理的开挖方法会对隧道围岩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全断面开挖法虽然施工效率高,但对围岩的扰动大,在软弱围岩或复杂地质条件下容易引发塌方。而台阶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等分部开挖方法,如果施工工序不当、支护不及时,也可能导致围岩变形过大,最终引发塌方。

支护措施:初期支护的强度和及时性对隧道围岩稳定至关重要。若初期支护的钢架、锚杆、喷射混凝土等参数设置不合理,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支护力,围岩会在开挖扰动下持续变形,最终失稳塌方。此外,二次衬砌的施作时机不当,如过早或过晚,也会影响隧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例如,锚杆长度不足、注浆不饱满,会导致锚杆无法有效发挥锚固作用,降低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施工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不善也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如超挖严重、爆破参数不合理等,会对围岩造成过度扰动。监测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围岩变形的异常情况,无法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也会使塌方灾害难以避免。同时,施工组织不合理,各工序衔接不紧密,导致支护滞后,也增加了塌方的风险。

(三)其他因素

地震作用: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波的传播会使隧道围岩产生附加动应力,导致围岩松动、变形加剧,大大增加了隧道塌方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本身就处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地震作用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使原本不稳定的围岩迅速失稳,造成塌方灾害。

气候变化:暴雨、持续降雨等极端天气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地下水对围岩的压力和冲刷作用。同时,降雨还会使地表土体饱和,产生附加荷载,通过地层传递到隧道结构上,影响隧道的稳定性。长期干旱后突然降雨,也会导致围岩内部应力重新分布,增加塌方风险。

二、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与采集

地质勘察数据:在隧道建设前期,通过地质钻探、物探等手段获取详细的地质勘察数据,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等信息。这些数据是了解隧道所处地质环境的基础,能够为预测模型提供初始的地质条件参数。

施工监测数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利用多种监测设备采集施工监测数据。包括围岩变形监测、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地下水监测等。这些实时监测数据能够反映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是预测塌方灾害的重要依据。

气象数据:气象数据对隧道塌方灾害预测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气象部门获取降雨量、降雨时长、气温、风速等气象信息,分析气候变化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例如,持续降雨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进而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将气象数据纳入预测模型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塌方风险。

其他数据:还可以收集地震活动数据、以往类似工程的塌方案例数据等。地震活动数据能够反映隧道区域的地震风险,为预测地震作用下的塌方灾害提供参考。以往案例数据则可以为模型训练提供经验知识,帮助模型更好地识别塌方灾害的特征和规律。

(二)数据预处理

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多源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错误和无效的数据记录。例如,对于施工监测数据中由于设备故障产生的异常数据点,通过统计分析和人工判断进行剔除,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标准化:由于不同类型数据的量纲和取值范围不同,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归一化或标准化方法,将数据映射到特定的区间,如 [0, 1] 或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 的标准正态分布,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

数据集成:将经过清洗和标准化处理后的地质勘察数据、施工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进行集成,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数据集。在数据集成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对应关系,确保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准确反映隧道同一位置、同一时间段的实际情况。

(三)预测模型选择与构建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选择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支持向量机通过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能够在高维空间中对数据进行有效分类和回归分析,适用于处理小样本数据。随机森林则是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进行集成,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抗噪声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训练模型时,利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数据集,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如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和图像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隧道塌方灾害预测,可以将施工监测数据看作时间序列数据,利用 LSTM 网络学习数据中的时间依赖关系,捕捉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塌方风险。CNN 则可以用于对地质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信息,辅助判断地质条件和塌方风险。

三、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塌方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地质因素、施工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模型,整合地质勘察、施工监测、气象等多源数据,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实现对隧道塌方灾害的科学预测。未来,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分析算法的持续创新,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模型将更加完善和精准。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隧道塌方灾害成因的研究,深入探索不同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提高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公路隧道的安全施工与运营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大庆,慎乃齐 . 公路隧道塌方风险模糊综合分析 [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9 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论文集 [C].2019.

[2] 周峰 . 山岭隧道塌方风险模糊层次评估研究 [D]. 长沙 : 中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