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元素的多维挖掘与融合实践研究
艾儒兵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
引言:
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高中体育教学已超越“增强体质”的单一目标,成为培养“完整的人”的关键场域。然而,传统体育课堂因项目单一、评价功利、资源割裂等问题,导致学生将体育课视为“任务”而非“兴趣”,学生缺乏持续锻炼动力,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专业能力”转向“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规则意识、抗压能力等非认知技能成为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元素的多维挖掘与融合的特点
(一)隐性渗透与显性引导的协同性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融合突破了传统说教模式,将价值引领嵌入运动实践。例如,在篮球对抗赛中,教师通过制定“轮流担任队长”“失误后主动担责”等规则,隐性渗透责任意识;在武术教学中,以“抱拳礼”为切入点,显性讲解“尊师重道”的文化内涵。这种“行为体验—认知内化”的双向路径,使学生在技能习得中自然生成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和文化认同,实现“动中育德”的无痕渗透。
(二)项目特性与德育目标的精准匹配
不同运动项目蕴含的德育元素具有独特性,需针对性挖掘。田径项目中的耐久跑通过设定阶梯式目标,培养学生“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借助战术配合训练,强化“沟通协作、大局观念”的团队意识;体操项目利用高难度动作突破,激发“勇于探索、直面挫折”的抗逆能力。例如,某校在攀岩教学中设置“保护员—攀登者”角色轮换,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信任与责任”的双向理解,使德育目标与项目特性深度耦合。
(三)情境生成与动态评价的实践性
体育德育融合强调在真实运动情境中生成德育体验,并通过动态评价强化效果。例如,在足球联赛中设置“最佳道德风尚奖”,由学生投票评选“尊重对手、服从裁判”的典型,将抽象的体育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标准;利用 AI 运动监测系统记录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参与度、沟通频次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德育成长档案。这种“情境浸润—行为反馈—评价激励”的闭环机制,使德育从“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自觉”,形成可持续的育人动能。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元素的多维挖掘与融合实践策略
(一)以运动项目为载体,挖掘隐性德育元素
田径项目中的耐久跑可通过设置阶梯式挑战任务,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融入技能训练。例如,在定时跑教学中,教师引入“铁人精神”案例,讲述运动员在极端条件下突破体能极限的故事,同时设计“目标升级卡”,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挑战即可解锁更高难度任务。某学生在首次尝试 3000 米跑时因体力不支中途放弃,教师通过引导其分析失败原因、调整呼吸节奏,并安排同伴陪跑鼓励,最终该学生成功完成全程。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运动能力,更使其深刻体会到“坚持到底”的精神价值。球类项目则通过战术研讨强化规则意识,如篮球教学中组织“裁判体验日”,让学生轮流担任裁判角色,在判罚争议中理解公平竞争的核心要义,部分学生反馈“通过换位思考,更懂得尊重对手与服从规则的重要性”。
(二)构建“情境—任务—反思”教学模式,强化德育实践
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高空平衡木挑战”情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动作后撰写反思日志。某学生在首次尝试时因恐惧多次失败,教师通过播放其训练视频,引导其分析动作细节与心理状态,并安排已掌握技巧的同学分享经验。经过三次调整,该学生最终成功完成动作,并在日志中写道:“原来恐惧源于对未知的放大,突破需要勇气与方法的结合。”武术教学则通过“武德情景剧”任务,让学生自编自演尊重师长、见义勇为等主题短剧。一组学生以“传统武术传承”为线索,演绎弟子因轻视基本功被师父惩罚,最终领悟“尊师重道”真谛的故事,表演后全班展开“武德内涵”讨论,深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
(三)利用赛事活动培育集体主义精神
接力赛是培养团队协作的典型场景。教师可设计“战术沙盘推演”环节,要求各队根据成员特长分配棒次,并制定应急预案。某队在赛前模拟中因第三棒选手起跑反应慢导致落后,队长立即调整策略,安排第二棒选手提前加速弥补差距,最终实现逆转。赛后总结时,队员们一致认为“团队胜利比个人荣誉更重要”。足球联赛则通过“道德风尚奖”评选,将尊重裁判、控制情绪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某场比赛中,红队球员在对方犯规后主动扶起对手,这一举动被观众记录并上传至校园平台,引发全校对“体育精神”的讨论,该球员所在班级因此获得当月“文明班级”称号。
(四)创新评价机制,实现德育可视化
建立“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规则遵守、互助行为等表现。例如,某学生在篮球训练中主动帮助受伤队友完成拉伸,教师将其行为录入档案并赋予“互助之星”称号,该生此后更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形成正向循环。技术评价方面,采用“动作规范度 + 精神表现力”双维度评分。在跳远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起跳角度、腾空高度等技术指标,还观察学生是否在失败后主动调整心态、是否鼓励同伴。某学生因连续三次踩线犯规情绪低落,但在同伴鼓励下重新调整起跳点,最终成功达标,教师给予其“抗挫能力突出”的评价,该生在后续训练中表现出更强的韧性。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明确“体育成绩”与“品德表现”同等重要,促进全面发展。
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转型进程中,德育元素的深度挖掘与有机融合,不仅是对“体教融合”政策的积极回应,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造性实践。当田径场上的耐久跑化作磨砺意志的课堂,当球类对抗中的战术配合升华为团队协作的演练,当武术套路里的抱拳礼沉淀为尊重传统的文化自觉,体育教育便超越了身体锻炼的表层功能,成为塑造健全人格、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场域。
参考文献:
[1] 李清江 . 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器材资源融合分析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11):178-180.
[2] 张年雷.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田径 ,2025,(0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