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即课堂·游戏即学习”:幼小衔接阶段一年级美术课程新型教与学模式研究

作者

潘祉祺

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

引言: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游戏化学习向结构化学习过渡的关键阶段,其美术教学既需延续幼儿阶段的趣味性,又要渗透小学阶段的系统性。然而,当前一年级美术课堂普遍存在“游戏与教学割裂”“主题脱离儿童生活”“素养培养形式化”等困境:部分教师为追求“趣味性”过度依赖简单游戏,忽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渗透;主题设计多以教材范例为主,缺乏对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关照;素养导向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口号层面,未能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一、幼小衔接阶段一年级美术课程新型教与学模式的特点

(一)游戏化情境激发兴趣,降低学习门槛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游戏化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闯关等形式,将美术知识转化为趣味挑战。例如,在“色彩魔法师”活动中,学生化身“调色小精灵”,通过“拯救灰暗城堡”任务学习三原色混合,用海绵拓印、滚轮涂鸦等游戏方式完成色彩创作。这种模式将技能训练融入故事场景,使儿童在“玩”中自然掌握色彩知识,课堂专注度提升,有效缓解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方式转变焦虑。

(二)生活化主题搭建桥梁,促进经验迁移

教学以“我的校园”“家庭小厨房”“四季树”等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主题,引导其观察日常细节并转化为艺术表达。例如,在“四季树”项目中,学生收集落叶、果实等自然材料,结合季节特征创作立体拼贴画,同时用绘画日记记录“春天捡花瓣”“秋天扫落叶”的生活故事。生活化主题不仅帮助儿童建立“美术与生活”的联结,更使其作品呈现率提高,学生能主动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素养导向目标渗透,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核心素养,将抽象目标拆解为具体行为指标。例如,在“传统节日面具”创作中,学生通过观察京剧脸谱色彩符号(文化理解),用黏土捏制夸张五官(艺术表现),比较不同节日面具的造型差异(审美感知)。教师通过“素养成长树”可视化评价工具,记录学生在色彩搭配、材料运用、文化阐释等方面的进步。该模式使学生能解释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学生展现出跨学科联想能力,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深层目标。

二、幼小衔接阶段一年级美术课程新型教与学策略

(一)情境角色代入,激活游戏化学习体验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对角色扮演充满热情,教师可通过创设故事化情境,将美术技能融入角色任务。例如,在“小小建筑师”主题中,教师布置“为森林动物设计新家”的任务,学生化身建筑师,用彩泥、纸盒等材料搭建动物房屋。过程中,教师设置“材料收集站”“创意工坊”等游戏区域,学生需通过“寻找适合小兔的柔软屋顶”“为松鼠设计可攀爬的树洞”等挑战,自然掌握形状组合、空间布局等知识。完成作品后,学生以“建筑发布会”形式介绍设计理念,其他学生扮演“动物居民”提问互动。这种模式让儿童在角色代入中产生情感共鸣,主动探索材料特性与造型方法,同时通过情境对话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实现美术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生活场景重构,挖掘主题创作源泉

生活化主题需贴近儿童日常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家庭、校园、社区中提取素材,重构为艺术创作场景。例如,在“厨房里的色彩派对”

主题中,教师提前布置“观察家人做饭时的食材颜色”任务,课堂上提供蔬菜切片、水果网套等真实材料,学生模仿“炒菜”动作,用拓印、拼贴等方式创作“色彩大餐”。有的学生将红椒切片印成太阳,用西兰花拓印出树木,再添加米粒作为“星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妈妈做的菜颜色更丰富”,启发其关注生活细节中的美学。此类活动让儿童意识到“美术就在身边”,培养其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习惯,同时通过真实材料操作增强感官体验,深化对色彩、材质的理解。

(三)跨学科任务驱动,融合素养培育目标

将美术与语文、科学、社会等学科结合,设计综合性任务,可促进儿童多元能力发展。例如,在“四季的信”主题中,教师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树木的四季变化,用绘画记录不同季节的树叶颜色与形状;再结合语文课学习的“季节诗歌”,学生为每幅画配写简短诗句;最后用麻绳、树枝制作“四季信封”,将画作与诗句装订成册。制作过程中,学生需协商分工(如谁负责绘画、谁书写文字),解决“信封如何固定”“诗句如何排版”等问题。此类任务不仅锻炼美术表现力,更培养观察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使儿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艺术是表达情感与知识的语言”。

(四)动态评价反馈,构建素养成长闭环

采用“过程性记录 + 可视化工具 + 同伴互评”的评价方式,帮助儿童明确进步方向。例如,在“我的情绪颜色”主题中,学生用不同色彩的黏土表现“开心”“生气”“害怕”等情绪,制作“情绪脸谱”。教师为每位学生发放“成长档案袋”,收录其创作草图、修改痕迹与最终作品,并附上“教师观察笔记”(如“今天你尝试用混合颜色表现‘紧张’,比上次更勇敢了”)。同时,设置“情绪小医生”互评环节,学生互相观察脸谱,用贴纸标注“最打动我的颜色”“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如发现多数学生难以区分“平静”与“无聊”的色彩表达,便增加“观察云朵变化”的户外活动。这种评价方式让儿童感受到“被看见”的成长,逐步建立“创作—反思—优化”的思维习惯,为终身艺术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转折点,以游戏化情境为舟、生活化主题为桨、素养导向为帆的美术教学,为儿童搭建了一座从“自由玩耍”通向“系统学习”的桥梁。当孩子们化身“森林建筑师”用彩泥搭建动物家园,在“厨房色彩派对”中用蔬菜拓印生活美学,或通过“四季的信”将科学观察与诗意表达融为一体时,美术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成为连接生活经验、激发创造潜能、培育综合素养的生动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云 , 常曼曼 . 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小衔接美育课堂管理实践探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24):84-86.

[2] 邱龙英 . 幼小衔接中的美术教育策略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