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学业规划研究
吴阳 朱小满
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广东佛山 528225
中图分类号:TP311.56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o address robotics engineering students' academic planning confusion in Sino-foreign education and fill research gaps, this paper use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analyze their cognitive status, demands, and guidance system issues. The study finds students have basic knowledge of courses and careers but lack systematic planning; their diverse needs focus on course path guidance and support for special cooperative links. The existing system has overly general content, low major integration, and insufficient personalization. Strategies like enhancing professional cognition, integrating Sino-foreign resources, and personalized guidance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plann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Key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robotics engineering; academic planning guidance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推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截至 2024 年 9 月,本科以上机构超 1500 个,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全球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机器人工程作为多学科交叉学科,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市场需求激增,国内涌现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多个中外合作办学的该专业机构[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面临独特学习环境与多元发展路径,除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需适应国际化教育理念、方法及文化差异,更需系统专业的学业规划指导。但当前许多学生对办学优势及职业方向认识不足,规划存在困惑,影响个人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部分学校虽提供指导服务,但针对该专业的指导较薄弱,存在内容与需求脱节、方式单一等问题[2]。为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该专业学生学业规划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指导策略,为提升学生规划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2 现状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学业规划认知 “有基础但不深入”:超 60% 了解机械设计、编程等
课程体系,仅 28.21% 能关联课程与职业需求, 42.31% 规划未细化;33.33% 大四生因毕业压力更关注规划,但近半数未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优势( 67.95% 认可国外先进课程体系),在国际交流等方面思路不清。
学生需求多元: 57% 需中外合作特殊环节(如学分转换)指导,53.85% 偏好一对一咨询, 65.38% 希望本校专业教师参与,对专业课程路径( 69.23% )和职业方向指导需求突出。
现有指导体系虽获 71.79% 认可,但存在短板: 50% 反馈内容过通用,未结合专业跨学科特点;个性化不足,难匹配不同学生差异需求;对中外教学模式差异支持薄弱, 38.46% 需更多适应指导,动态调整机制待完善。
3 现状分析
机器人工程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复杂,新生难短期内全面了解专业,认知有局限;学校专业宣传未充分展现特色、优势及合作办学机遇,学业规划引导缺乏系统教育,导致学生重视度和认知水平低;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被动接受安排,对未来发展无明确目标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共同造成其认知不足 [3]。同时,相关学业规划指导研究基础薄弱,学校难精准把握学生特点和需求,体系存在缺陷;中外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指导不完善;部分教师对办学模式与专业特点理解不足,缺乏系统培训,影响指导效果,且缺乏对学生学业进展和行业发展的实时跟踪分析机制,无法及时调整策略,难以提供持续有效指导。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专业认知与规划意识教育
构建 “新生入学引导 + 常态化分享” 机制:面向新生开设系统化专业导论课程,通过专业教师解析课程体系(如机械设计与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关联)、行业专家解读职业路径(如工业机器人研发与 AI 算法岗位的技能需求),帮助学生建立 “课程 - 职业” 关联认知;定期组织优秀毕业生分享会,结合中外合作办学案例(如海外升学、国际企业就业经历),强化学生对学业规划重要性的认知。
4.2 构建中外融合的专业化指导内容体系
整合中外教育资源,开发分层指导模块:在课程资源上,引入国外先进的机器人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结合国内产业需求(如智能制造自动化集成)优化内容 [4],形成 “国际化视野 + 本土实践” 的指导课程包;在职业资源上,联动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如大疆、ABB 等),建立实习与行业讲座机制,将 69.23% 学生关注的 “专业课程学习路径”与行业实际需求对接;针对中外合作特殊环节,编制《学分转换指南》《语言考试备考手册》,专项解决 57% 学生的迫切需求。
4.3 推行个性化与互动化指导模式
针对学生对“一对一咨询”( 53.85% )和“小组 workshop”(52.56%)的高需求,建立“导师 - 学生” 精准匹配机制:为不同年级、学习基础及职业目标的学生(如大四就业导向与大一升学导向)配备专属学业导师,通过定期一对一交流定制规划方案;按主题(如 “国外院校申请”“机器人竞赛备赛”)开展小组 workshop,邀请 65.38% 学生认可的本校专业教师与 41.03% 期待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强化互动性与实践性。
4.4 建立动态调整与跨文化支持机制
构建“行业 - 学生 - 学校”三方联动的动态调整体系:每学期组织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研讨机器人产业趋势(如 AI 与机器人融合技术),更新指导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进展(如课程成绩、实习反馈)定期反思规划,支持动态调整 [5]。同时,开设跨文化适应课程,覆盖 70% 学生需关注的中外教学模式差异(如自主学习方法、考核标准),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帮助学生融合中外学习优势,扫清文化适应障碍。
4.5 加强专业化指导团队建设
针对现有指导体系中“内容通用化”“行业动态不足”等问题,实施师资提升计划:对学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机器人工程前沿知识、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学业规划方法论;引入国外合作院校教师(目前参与度仅 20.51% )与有海外经历的学长( 41.03% 学生期待)加入指导团队,打造兼具专业深度与国际化视野的指导队伍,提升指导的精准性与权威性。
5 结语
本研究虽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数据,但仍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国内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样本覆盖范围有限,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全国该专业学生的学业规划现状。其次,研究中部分数据依赖学生主观反馈,可能存在信息偏差,影响结果的客观性。此外,学业规划指导体系的实践检验时间较短,其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扩大样本量至全国范围,纳入更多办学层次(如本科、硕士)和合作模式(如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的学生,增强数据代表性;二是开展纵向追踪研究,结合学生课程选择、实习就业等实际表现(如 69.23% 学生关注的专业课程路径实施效果),长期评估学业规划指导的实际价值;三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学生英语水平、课程认知程度等数据,开发智能化规划工具,实现个性化方案的精准推送,提升指导效率与针对性,为中外合作办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更科学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丹 , 周远翔 , 程淑 . 新时代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现状问题与提升策略 [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45(12):123-127.
[2] 覃丽 , 杨湘文 . 论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7(19):123-125.
[3] 茅靖峰, 徐一鸣, 张旭东, 等. 机器人工程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J]. 中国电力教育 ,2024,(07):57-58.
[4] C. Lei and D. 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Robotics Engineer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RoboMaster. 2023 IEEE 18th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ICIEA), Ningbo, China, 2023, pp. 1351-1356.
[5] K. R A, K. S and R. R, "Student Academic Analyser and Career Guidance System Using Data Analytics and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2023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ontrol for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Systems (ICCEBS), Chennai, India, 2023, pp.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