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群众舞蹈编创

作者

康洁丽

上海市黄浦区文化馆 省市:上海市 邮编:200000

摘要:群众舞蹈编创中,地域文化本身蕴含着多元化的舞蹈编创素材,且能够为群众舞蹈编创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对此,需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加强群众舞蹈编创研究力度,以便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运用,推动群众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群众舞蹈;编创

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挖掘舞蹈编创素材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群众舞蹈编创工作中,海派文化、弄堂文化均属于上海地区具有的特色地域文化,对此,为进一步提升群众舞蹈编创水平,则需针对这些特色地域文化中的舞蹈编创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在海派文化元素挖掘方面,海派文化本身呈现出显著的多元融合特征,以海派建筑为例,可通过将独特的建筑形态合理转化为舞蹈动作中存在的空间架构,使舞者能够以身体的伸展、扭转模仿海派建筑具有的特征,并借此进一步提升舞蹈画面的空间层次感[1]。

弄堂文化元素挖掘方面,弄堂文化作为上海地区独有的特色文化体系,其充斥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群众舞蹈编创中,则可通过将孩童玩耍、阿婆们晒太阳等弄堂里常见的场景作为群众舞蹈编创素材。如,在运用孩童玩耍素材时,可在群众舞蹈编创中设计脚步跳跃、手臂摆动等动作的方式,通过欢快的舞蹈动作,将弄堂里孩子们呈现出的活力充分展现出来,并借此进一步丰富群众舞蹈动作内涵,进而借助弄堂文化元素的融入,提升群众舞蹈编创质效。

二、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展开舞蹈动作编创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群众舞蹈编创工作中,应依据上海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在合理提炼文化元素的同时,通过对其进行简化处理的方式,将简化后的文化元素合理融入舞蹈动作中去,以便在提升群众舞蹈编创效果的同时,为后续群众学习与掌握提供便利。以海派文化中涉及的江南丝竹乐演奏动作为例,则可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手部动作,如拨弦、按弦等等,并通过对原本复杂的演奏技巧动作进行简化,在确保动作原有形态、韵味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序落实群众舞蹈动作编创工作,从而在有效降低群众舞蹈动作学习难度的同时,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群众舞蹈编创中,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

此外,舞蹈动作的组织与节奏设计方面,需针对群众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主题进行明确,以便在地域文化中精准提炼群众舞蹈动作。如,若想在群众舞蹈动作编创中充分凸显海派文化本身具有的优雅与多元化特征,则可通过将芭蕾舞中蕴含的旋转动作与江南丝竹乐演奏时的手部动作进行提取与组合,借此在实现良好文化融合效果的同时,增强群众舞蹈表现能力[2]。

在群众舞蹈动作创新编创方面,则需以传承地域文化为基础,结合时代及地区发展趋势,针对舞蹈动作进行有效创新。如,以上海近现代工商业文化为载体的群众舞蹈中,可通过将现代舞蹈中的动作与工业生产劳动动作进行有机融合,从而编创出具有现代感又蕴含工业文化的群众舞蹈动作。在此期间,还需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舞蹈动作创新活动中,促使群众能够根据自身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提出全新的舞蹈动作创新意见,进而确保基于地域文化的群众舞蹈能够更加贴合群众生活,并以此赋予群众文化时代活力。

三、依托地域音乐文化实施群众舞蹈音乐编创

地域文化方面,上海地区本身具有浓厚的音乐文化,如沪剧、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文化,这些蕴含着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则可为群众舞蹈音乐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编创素材。以沪剧为例,沪剧中的独特旋律与韵味属于上海地区文化氛围中存在的特殊表现,在群众舞蹈编创中,则可通过直接选用沪剧片段作为舞蹈音乐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群众舞蹈编创中的地域文化属性。如,在表现弄堂生活场景方面的群众舞蹈中,可合理选用沪剧《罗汉钱》中的片段,通过与舞蹈动作进行配合,确保舞蹈表演能够将弄堂生活场景充分呈现出来,并以此切实提升地域文化与群众舞蹈编创的融合成效。

依托地域音乐文化实施群众舞蹈音乐编创工作时,还需做好音乐融合与改编工作,通过将上海地区存在的地域特色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出更加独特的群众舞蹈音乐风格,并借此实现对于地域音乐文化的有效改编,确保传统音乐的节奏、和声等均可充分契合群众舞蹈表演需求。

四、加强道具、服饰编创力度

道具、服饰等均属于群众舞蹈编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在地域文化视角下,需通过针对上海地区特色地域文化进行合理选用的方式,加强道具、服饰编创力度,并借此为群众舞蹈表现力的提升提供充分保障。如,基于弄堂文化编创的群众舞蹈中,可选用弄堂生活中常见的竹椅、晾衣架等物品充当舞蹈表演道具,在舞蹈编创方面,则需围绕这些道具针对舞蹈动作进行编排,以便在丰富群众舞蹈视觉效果的同时,提升舞蹈表演情感表达效果[3]。

服饰设计中,则需以群众舞蹈中的地域文化主题为基础,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合理融入现代元素。以海派文化为例,则可通过针对旗袍进行改良,并将其作为舞蹈表演中应用到的服饰,从而在群众舞蹈表演中,依托特色服饰,充分彰显地域特色文化。服饰改良工作中,则需基于旗袍传统款式特点,通过改编颜色搭配,以明亮鲜艳的色彩,提升群众舞蹈视觉效果,最终为地域文化视角下群众舞蹈编创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群众舞蹈编创中,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蕴含的舞蹈编创素材,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加强群众舞蹈动作编创研究力度,依托地域文化中的音乐文化,开展群众舞蹈音乐编创活动,通过地域文化与群众舞蹈艺术的深入融合,助力群众舞蹈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飞. 文化馆开展群众舞蹈推广工作的策略研究 [J]. 参花, 2024, (10): 149-151.

[2]谢国存. 民间艺术在群众舞蹈创作中的应用探讨 [J]. 戏剧之家, 2023, (27): 153-155.

[3]薛云喜. 群众文化视角下当代群众舞蹈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探讨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 (08):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