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赵鑫

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413200

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服装设计教育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快时尚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亟需通过文化差异化突破创新瓶颈;另一方面,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强调“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的育人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基因库,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器以载道”的造物智慧、“中和之美”的审美范式,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意义

(一)厚植文化根基,突破设计同质化困境

当前中职服装设计教学过度聚焦制图、打版等技能训练,导致学生作品呈现“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器以载道”的审美追求,如汉服的交领右衽体现阴阳平衡、旗袍的盘扣工艺暗含“方圆之道”。将这些文化基因植入教学,能帮助学生从“模仿式设计”转向“文化驱动型创新”。例如,学生将宋锦的“八达晕”纹样与现代廓形结合,作品获中国国际时装周“最佳文化传承奖”,证明传统文化是打破设计同质化的核心密码。

(二)培育工匠精神,强化职业核心竞争力

传统文化中的技艺传承体系。如苏绣的“齐、光、直、匀”针法、蜡染的“冰纹”控制与职业教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学习蓝印花布的刻版工艺、云锦的“挑花结本”技术,学生不仅能掌握高难度技艺,更能理解“慢工出细活”的职业态度。学校开设“非遗大师工作坊”,学生需完成300 小时的缂丝实训才能出师,其作品因“经得起放大镜检验”的工艺细节,在高端定制市场溢价提升,彰显文化技艺对职业竞争力的赋能作用。

(三)响应国家战略,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职服装专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学可将传统服饰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如将敦煌藻井图案转化为数码印花纹样、把苗族银饰造型简化为 3D 打印配饰。例如,学校与故宫文创合作开发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校服,既保留传统色彩体系,又融入智能温控技术,年销售额突破2000 万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策略

(一)元素解构重组,激活传统时尚基因

将传统文化元素拆解为形制、纹样、色彩等模块,通过现代设计逻辑重组,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对话。例如,中职学校在《传统服饰创新设计》课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马王堆汉墓曲裾深衣的“三重衣”结构,提取其“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形制特征,结合现代立体剪裁技术,设计出既保留汉代飘逸感又符合人体工学的连衣裙。学生进一步将云气纹进行几何化处理,运用激光切割工艺在面料上呈现渐变效果,使传统纹样焕发未来感。该系列作品在大赛中获金奖,并被当地汉服品牌采纳为限量款设计。这种策略打破了“元素堆砌”的表面化应用,通过结构主义方法挖掘传统元素的现代设计潜力,让学生理解“传统不是复制,而是基因重组”。

构建“非遗传承人 + 专业教师”双导师制工坊,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块。例如,学校与王星记扇厂合作开设“扇面服饰设计工作坊”,学生需经历“选竹制骨—糊面题字—穿扇骨—服饰化改造”全流程:先学习传统折扇的 108 道工序,再将扇面刺绣工艺移植到真丝面料上,设计出可拆卸的扇形披肩。工作坊特别设置“技艺挑战环节”,如要求学生在直径 15 厘米的扇面上完成苏绣“双面异色”技法,并将绣片转化为项链吊坠。这种深度技艺浸润使学生不仅掌握“平针、滚针”等针法,更理解“物尽其用”的造物哲学。数据显示,参与工坊的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中工艺类得分平均提升 23 分,其作品因“有温度的手工感”在定制市场溢价。

(三)文学意象转译,构建诗意设计语言

从诗词歌赋、戏曲小说中提取美学意象,转化为服装设计的叙事元素。成都某服装学校在《红楼梦服饰创想》课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林黛玉“月白绣竹叶梅花领口对襟褂子”的描写,提取“月白”的色彩哲学、“竹梅”的象征体系,结合蜀绣的“晕针”技法,设计出渐变蓝绿色真丝上衣,衣摆处用银线绣出抽象化竹枝纹。更有学生从“冷月葬花魂”的意境出发,采用透叠设计手法,在外层欧根纱上印染凋零花瓣,内层衬里用荧光丝线绣出完整花枝,形成“残缺与完整”的视觉对话。该课程成果在成都国际非遗节展出时,观众留言称“看到了服装背后的文化心跳”。这种转译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解码能力,使其设计作品具有“未言先美”的文学感染力。

(四)数字技术赋能,拓展文化表达边界

运用 3D 建模、虚拟试衣、AI 纹样生成等数字工具,实现传统元素的创新呈现。深圳某职校与腾讯合作开发“数字非遗服装实验室”,学生先用Procreate 手绘敦煌藻井图案,通过AI 算法生成50 种变形纹样,再导入 CLO3D 软件进行立体建模,观察不同纹样在汉服廓形上的流动效果。在“赛博朋克风唐装”项目中,学生将唐三彩的“三彩釉”色彩体系转化为霓虹渐变效果,用3D 打印技术制作可拆卸的“蹀躞带”配件,最终作品在深圳时装周数字秀场获得“最佳科技融合奖”。数字技术不仅降低了传统元素创新试错成本,更培养了学生的跨媒介设计思维。

结语:

在职业教育迈向“文化赋能”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已从“可选课题”升华为“必由之路”。当汉服的交领右衽在 3D 建模软件中重构出未来感廓形,当苏绣的“劈丝”技法通过激光切割实现毫米级精度,当《红楼梦》的诗词意象转化为服装上的光影叙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以设计守护文化根脉”的教育实验。

参考文献:

[1] 高艺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服装教学的实践策略[J].上海服饰 ,2024,(09):156-158.

[2] 吕艳香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服装设计课程的策略探讨[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4,53(04):249-251.

(二)技艺工坊浸润,传承非遗造物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