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新生家长的适应、改变与珍惜
梅震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实验初级中学215200
初一新生的家长面对孩子进入初中后遇到的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往往在家庭教育指导上感觉“储备”有限、“底气”不足,产生了一些困难与苦恼。本文试从初一新生家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适应”、“改变”、“珍惜”这三个主题,就家长如何尽快进入“初一家长角色”、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一家长”作一探讨。
一、适应什么
首先,家长要适应孩子目前遇到的“新情况”。
孩子进入初中后肯定也会慢慢碰到一些困惑、一些困难。一是学习上的困难。与小学相比,初中阶段增加了许多学科,如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上量的增加,有些“动作慢”的同学,可能就会顾此失彼,觉得时间太少,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语数英三门大科目,老师从上课到辅导甚至做作业都跟进得较紧、花得时间多、讲得很小很细;进入初中后,随着学科的增多,知识量的扩大,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上,就会慢慢出现“跟不上”,作业完成得“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做”的现象,久而久之,成绩就自然受到影响。三是考试压力方面。初中阶段的学习节奏肯定要比小学快,考试的频次较小学阶段也多了不少,这时孩子可能就感到常有压力在身旁,有时眉头紧皱、有时愁眉苦脸。面对以上情况,家长应尽快或及时发现,可以提前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预约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适应情况,及早地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初一迈过坎、起好步。
其次,家长要适应孩子目前思想的“新动态”。
比如,孩子进入初一以后,他(她)最近一个阶段特别注意自己的发型、十分留意自己的衣服(要贵的、要好的);又比如孩子在家因为作业问题与同学打电话,而且时间越来越长,甚至还让你走开;又如孩子跟你要钱,去参加这个或是那个同学的什么 party、什么什么会;又比如孩子缠着你要一个新手机、叫你去充话费;又如,周末时孩子在家待不住,老是往外跑,玩得很晚才回来……等等。以上这些细微的“新动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孩子的思想状况,这些点点滴滴的“新动态”,作为家长都要时刻关注。如发现苗头性问题,应及时并稳妥地与孩子沟通,或者与班主任老师进行了解,共同商讨解决的对策。
再次,家长要适应孩子学习上的“新节奏”。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上学的时间要比小学阶段早了,而放学时间却要更晚;加之晚上做作业的时间会变长、周末时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多,这种种细节的“改变”,也需要我们家长及时适应孩子“节奏”,从家长自身做起,积极适应。比如,工作日早点起,准时把孩子送到学校,不让孩子因怕迟到而焦虑;晚上多陪陪孩子,等孩子空闲时,递上一杯牛奶聊聊心声;周末时也少睡懒觉,及时起床做好榜样,早点让孩子开启周末劳逸结合的生活时光……。总之,只有家长适应好了,孩子才会更好地适应。
二、如何改变
首先,家长从改变对孩子学习的“教育观念”做起。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的“教育观念”不是很好么,有什么需要“改变”的?!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绝大部分家长不知是否意识到,当开学初的第一次语文摸底考试之后、当最近一次语文期中考试之后,你是否觉得“初一的语文”或者说“初中的语文”,和你“教育观念”中的“小学语文”,有很大的不同!也许你会说“我女儿、我儿子小学里语文总考 90 分以上,有时还会有 100 分,到了初中怎么会只有这么一点点”。家长朋友们,如果你仔细翻阅过初一语文课本的话,是否发现,初中阶段的课文再也不是像小学阶段那样为学生识字、造句、写短文而“量身定做”,初中阶段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来自名家名篇,也就是说,这些课文,作者在写的时候,并不是转为写给 13、14 岁的初中生看,真正去理解对于初一学生会有一定难度。这也说明,初中阶段语文阅读的难度层级提高了,自然而然考试的难度、试题的类型也会相应发生很大的变化。数学、英语等学科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改变。因此,当孩子进入初一以后,家长也需及时调整一下对孩子学习的“教育观念”,应“从头开始”,而不是沿用小学的那个“老一套”。因为只有“改变”了,才能和孩子更加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加有力地做好后盾。
其次,家长从改变家庭生活的“言”与“行”做起。
比如你想让你孩子喜欢看课外书,自己就要在工作之余、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读读书、看看报,给孩子一个表率;如果你希望孩子正直,你平时就要很正直的对待生活和工作;又如你希望孩子待人和善,你自己就要对朋友、同事宽厚、友善;如果你希望孩子讲礼仪,举个例子说,就要在进出家里底楼公寓大门的过程中,轻轻的关闭,而不是随意让大门“咣咣”地关闭。总之,家长要从小处做起,身教胜过言传,你希望孩子有什么样品质与行为,自己就要表现出这样的品质与行为。
再次,家长要做好三个“衔接”。一是做好“心理”衔接。它的意义,更多在于助力孩子顺利转弯,适应新环境。“小初衔接”的首要任务并不是知识衔接,而是心理衔接。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即将入学的初中周边走一走,观察一下校园附近的路况,计划一下上下学的交通方式,预估一下所需的时间;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浏览学校微信公众号,加深孩子对新学校情况的了解。二是要做好“习惯”衔接。首先是生活习惯。可指导孩子养成睡前整理书桌的习惯,与洗漱“同步”;要引导孩子养成每周整理其卧室的习惯,拖拖地、抹抹灰,渗透进劳动教育。其次是学习习惯。建议指导孩子根据第二天课程,养成每晚整理书包的习惯,带齐课本与作业,防止“丢三落四”。可以指导孩子将各科试卷归类在不同的文件袋里,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将试卷中的错题进行摘录,形成“错题集”,随时开展查漏补缺。三是要做好“方法”衔接。学习方面,初一年级学科多了、知识量大了、难度提高了,家长要提醒孩子,更为踏踏实实地学习。家长应指导孩子改变小学依赖教师学习的习惯,要学会自主学习,做好预习和复习。建议家长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共情,鼓励孩子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
三、为何珍惜
家长们都清楚,学校的老师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比起我们家长来,和孩子单独接触的机会或是时长,相对来说还是很少、很短的,而对于父母来讲,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较长,对其的影响应该说是更广泛、更深远的。其实,如果算个“总账”的话,在整个孩子的求学路上,这种经常“单独和孩子相处”时光也是短暂。可以算一算,初中三年,孩子在你身边;高中三年,孩子也许还在你身边,可以天天和他见面、天天和他唠叨唠叨。但是,这三年或是六年之后呢,他将考大学,离开家乡,踏上更高更远的求学之路。如果说得更远一点的话,一旦他学有所成,在外乡工作、定居、成家,你的“单独和孩子相处”时光不是更少了吗?所以说,不管你的工作再怎么忙,请珍惜你和孩子这“单独相处的时光”!你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多花点心思,真正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关爱,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关爱,用心重于用钱。
“衔”而有道,“接”续成长。愿我们孩子在家长们的悉心陪伴下,顺顺利利地步入并适应初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