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回归儿童的学习品质: 幼小衔接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作者

夏琳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幼儿园

引言:

现实中幼小衔接常陷入“知识灌输”的误区:家长焦虑于拼音、算术的提前学习,学校侧重于课堂纪律的强化训练,却忽略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育。这种“短视化”的衔接方式,或许能让孩子在短期内获得成绩优势,却可能以牺牲学习兴趣、思维灵活性和自主性为代价,导致后续学习的“后劲不足”。

一、回归儿童的学习品质: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习品质培养

部分家长因教育焦虑,过度追求“抢跑”,在幼小衔接阶段提前向孩子灌输拼音、算术、识字等学科知识,却忽视其思维发展的自然阶段。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盲目增加“小学化”课程,如超前识字、机械刷题,导致游戏与探索时间被大幅压缩。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短期内可能提升学业表现,却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与创造力,长远来看,可能使其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得不偿失。

(二)缺乏内在联结

幼儿园以游戏化教学为主,小学则以结构化讲授为主,二者缺乏过渡性衔接。儿童从“玩中学”的自由模式,骤然转向“坐听学”的被动模式,难以适应课堂规则,注意力分散、参与度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例如,某小学一年级课堂调查显示,超 60% 的新生存在“规则适应困难”,根源在于教育方式突变导致的学习断层。若衔接阶段能设计融合游戏与任务的活动,或可缓解这一矛盾。

(三)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滞后

当前幼小衔接过度聚焦学业成绩,忽视儿童情绪管理、同伴交往等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儿童在集体生活中缺乏合作经验,面对冲突时易逃避或攻击,导致社会适应力不足,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长期心理问题。例如,某班级中因玩具争抢引发的冲突占日常矛盾的 70% ,而教师缺乏引导儿童协商解决的策略。若教育者能通过绘本共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儿童理解情绪、学习沟通,或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回归儿童的学习品质:幼小衔接的改进策略

(一)构建“游戏化 + 结构化”过渡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自然衔接

实施路径:幼儿园与小学联合设计过渡性课程,融合游戏化任务与结构化学习,避免学习方式突变导致的适应困难。案例:某幼儿园与附近小学合作开展“时间小管家”项目。活动中,儿童用黏土制作“时钟模型”,通过角色扮演(如“小老师”“小家长”)模拟时间管理场景。例如,教师设置“早晨起床”任务,儿童需根据时钟模型规划洗漱、吃早餐、上学的时间分配,并用图画记录步骤。教师逐步引入“课堂规则”元素,如“铃声响后需安静就座”,引导儿童在游戏中理解小学的作息制度。此外,双方还设计“数学寻宝游戏”,将加减法练习融入教室寻宝任务,儿童需通过计算找到隐藏的“数字宝藏”(如教室角落的卡片),既保持游戏趣味性,又培养数学思维。通过半年的实践,参与儿童在课堂专注度、规则适应力上显著提升,家长反馈“孩子对小学充满期待而非恐惧”。

(二)以绘本为载体,培养社会情感与思维能力

精选主题绘本(如《菲菲生气了》《大卫不可以》),通过共读、角色扮演、延伸活动,引导儿童表达情绪、理解规则。某幼儿园开展“绘本漂流”活动,儿童带家中绘本到园分享,教师结合《神奇校车》设计“水循环”实验。共读时,教师引导儿童讨论“雨从哪里来”,随后用塑料瓶、棉花、颜料模拟云层、降水过程,儿童分组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延伸活动中,儿童用黏土制作“水循环模型”,并用图画解释“蒸发”“凝结”现象,锻炼科学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菲菲生气了》,教师组织“情绪温度计”工作坊,儿童用画笔标注自己生气时的表现(如“跺脚”“脸红”),并讨论“如何让情绪降温”(如深呼吸、倾诉)。通过持续干预,儿童冲突发生率下降 40% ,情绪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三)强化家园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三方沟通机制(如家长会、工作坊、成长档案),共享儿童发展数据,制定个性化衔接计划。某小学联合幼儿园开展“家长课堂”,示范《大卫不可以》的共读技巧(如用夸张语气模仿大卫的动作),家长模仿练习后,在家中与孩子共读,并记录儿童行为变化(如“能主动指出大卫的错误行为”)。幼儿园向家长提供“亲子共读指南”,指导家长通过提问(如“如果你是大卫,会怎么做?”)激发儿童思考;小学教师定期反馈儿童课堂表现(如“主动举手发言”“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帮助家长调整家庭支持策略。通过半年协同,家长教育焦虑下降,儿童在课堂参与度、社会交往能力上显著提升,形成“家园校”教育闭环。

(四)设计项目式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设计跨学科项目(如“我的社区”“植物生长日记”),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分享解决问题。某幼儿园开展“超市小达人”项目,儿童分组完成“购物清单设计”“价格比较”“模拟结账”任务。活动中,儿童需用加减法计算总价,用分类法整理商品(如“蔬菜”“水果”),并讨论“如何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教师引导儿童观察超市布局、与收银员交流,锻炼数学运算、社交礼仪与团队协作能力。另一幼儿园开展“植物生长日记”项目,儿童种植绿豆并记录生长过程,通过测量高度、绘制生长曲线,理解科学概念(如“光合作用”),同时锻炼观察力与数据整理能力。

结语:

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储备的接力,更是儿童学习品质与生命潜能的唤醒。当我们摒弃“抢跑”焦虑,以游戏化课程点燃探索欲,用绘本共读滋养情感力,借家园校协同构筑成长共同体,以项目式学习激发创造力时,便为儿童搭建了一座通往未来的“成长之桥”。 它让儿童在“玩中学”中积累经验,在“做中学”中锤炼思维,在“错中学”中培养抗挫力。儿童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创造者与合作者。他们学会用好奇的目光观察世界,用温暖的心灵感知他人,用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这些品质,远比提前掌握的学科知识更持久、更珍贵。

参考文献:

[1] 方磊 , 陈紫薇 . 幼小衔接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困境与行动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5,44(03):130-133.

[2] 任春茂. 农村幼小衔接存在的误区及改进策略——以湄潭县A 幼儿园与 B 小学为例 [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20(0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