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合唱教学模式创新
王冬弘
东北大学 辽宁沈阳 110819
关键字:核心素养;合唱教学;创新策略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唱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亟待创新。教师应根据本科生的音乐素养和对合唱作品的感知力、情感体验,营造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合作,构建高质量的合唱课堂。
1 创新合唱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提高学生的音乐才能
合唱教学中完美体现了德(合作、责任)、智(专注、理解、记忆)、体(呼吸、姿态)、美(审美、表现)、劳(坚持、付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的演唱技巧,还能在协作中达到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并且创新合作教学模式一定是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合唱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现有的能力来开发更多教学活动,使学生以演唱者和指挥者的双重身份达到对音乐的深层体验,理解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
1.2 增强团队的沟通合作
合唱是一项集体性活动,需要成员间的默契配合,使声音保持在和谐统一的氛围中。但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音乐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在合唱中难免出现认知差异,影响整体的演唱水平。而通过创新合唱教学模式,教师将有意识的设计更多团队协作类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合唱的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困惑,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下,采用小组合唱、分声部演唱等方式,提高合唱团队的配合与沟通能力。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学生对彼此的演唱能力也有了大致了解,在合唱时会主动强化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达到与成员间的声音统一,提高合唱水平。
1.3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合唱是一种覆盖面较为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合唱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音乐内容,但以往的合唱模式相对单一,并未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知力,降低了合唱艺术的文化内涵。而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将借助信息技术和实践资源,引导学生挖掘歌曲背后的文化元素,通过合唱表演向大家呈现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统一信念,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并且高校音乐涉及范围广泛,学生将结合表演技巧和创新表达,呈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下的音乐特色,接触到更多更高雅的合唱艺术,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
2 核心素养导向下合唱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2.1 融入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渠道
以往的合唱教学大多采用集体跟唱后分声部练习,再找出不和谐的环节进行纠正,这种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对高校生来说缺乏创意,很难吸引他们的练习兴趣。对此,教师应结合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路径,引入更先进的教学设备,给予学生更沉浸式的合唱体验。比如录制学生的合唱过程,利用智能调音设备帮助学生找到各声部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问题,而后借助虚拟合唱训练软件,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声音,找到与整体节奏不和谐的地方加以改进,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另外还要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中丰富的合唱教学资源,比如教学视频、在线课程、高雅的音乐素材等等,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更多合唱技巧,规避自己的发声问题和声部协调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经验,促进师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互动[1]。最后学校还可以与诸多艺术团体、演出场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合唱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下大胆表现,教师则将学生的合唱演出上传至短视频,让更多人参与到对学生的合唱点评中,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合唱动力和舞台表现力。
2.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互动协作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前提,教师可根据本科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文化理解,设计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增强互动合作的同时,提高本科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比如小组合作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部需求自行划分小组,与成员共同就合唱曲目特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比如《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气势磅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曲目,需要采用混声合唱和轮唱等形式,实现音响高度统一与协调,在进行《黄河之水天上来》时,除了完成本声部的演唱 ,还要进行配乐朗诵,朗诵者要具备音乐性,“像唱一样”融入音乐,这样才能使小组表现更加突出[2]。或者项目式学习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合唱比赛或音乐会演出,各小组可自行选择合唱曲目,查找关于曲目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并自主规划排练计划、舞台设计、声部划分和节奏创新等,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力。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曲目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选择混声合唱等,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情感表达和艺术处理,达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2.3 注重德育融合,培养文化认同
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优越,物质条件的提高虽然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却忽视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对此,教师在创新合唱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融入德育教育,搭建一条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艺术桥梁。首先,注重学生的心理诉求: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角色扮演呈现出合唱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使学生与同伴之间达到更开放、和谐的交流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归属感,培养学生相互包容、相互认可、主动合作的社会交往能力。其次,注重文化传承培养:高校学生所合唱的曲目中包含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浓厚的文化气息,是帮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感受世界色彩的重要路径,教师应结合合唱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品味作品中所呈现的爱国气息、道德情感和历史韵味,使学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建立跨文化认知框架[ ]。
2.4 丰富教学内容,激活创意实践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合唱作品也从原本的经典曲目拓展出更多风格,给予了学生更新颖的课堂体验,教师也应把握时代潮流,创新合唱教学内容。首先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不同音乐的追求与热爱,根据大家的喜好,将流行音乐、爵士音乐、民族音乐等融入到合唱教学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音乐需求,感受以艺术表现时代精神的趣味性。或者增加原创作品,本科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感知力,其中不乏一些有着音乐天赋的孩子,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鼓励大家参与到合唱作品的创作中,而学生将根据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力、情感表达力和音乐协调性,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合唱作品,增强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满足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合唱教学模式对于优化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依据核心素养的育人标准和本科生对合唱作品的感知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方法、德育融合和丰富内容等方式,打造更开放式、更具参与性的合唱教学活动,不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岩 . 基于融合观念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创新探寻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0, (52): 101-102.
[2] 林涛 , 吴雪蕾 . 高校合唱教学现状与创新发展 [J]. 明日风尚 , 2018, (12): 249.
[3] 肖晓阳 . 浅谈艺术类高校合唱教学的创新模式 [J]. 中国民族博览 , 2017, (04): 28-29.
作者简介:姓名:王冬弘 出生年月: 1966.12 性别 :女 民族:满族 籍贯: 单位( 学校) : 邮编: 学历: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研究方向; 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