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单元要素,引导“写清楚”
曾玮
益阳市赫山区新市渡镇新凤学校,413000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定位
(一)理念支撑:要素为本,读写共生
单元语文要素是教材编写的“隐性线索”,精读课教学需将“理解内容”与“学段方法”,教学中需突破“教课文’的惯性,转向“用课文教”:通过解析第2 自然段“光线变化”、第3 自然段“声音特点”的构段逻辑,引导学生发现“关键句引领—具体事例支撑”的表达规律,使“写清楚”从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路径。
(二)三维目标的精准设定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认读“窃、私”等8 个生字,掌握“窃窃私语”等词语的语境含义;能通“海面与海底的对比”等关键信息,概括第2-3 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借助“深海探险”情境,理解“围绕一句话写清楚”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先总后分”的构段思维。
3. 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探索海底奥秘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审美感知。
二、教学实践策略
(一)情境锚定:构建要素落地的沉浸式场域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指出,“真实的情境能激活儿童的思维,使语言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结”[7]。本课以“尼摩船长招募小小探险员”为主线,设计“三关挑战”任务链,将构段方法学习融入探险情境:
1. 视觉唤醒:播放《海底两万里》动画片段,引出“海底光线”的探究问题。
2. 任务驱动:将“梳理中心句”设为“探险资格审查”,“分析光线变化”作为“光线探测任务”,“解码海底声音”设计为“声波破译挑战”,使枯燥的方法学习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探究活动。
3. 技术赋能:运用 AI 语音互动模拟“声呐系统”,在趣味互动中强化对拟声词的理解。
这种情境设计既符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又通过“任务目标—要素要求”的精准对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关注构段方法。
(二)聚焦文本:搭建“读—品—析”的要素理解阶梯
1. 找“总”:定位中心句,明确构段核心
在“初探海底之谜”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溯源”法锁定中心句:设问:“课文开篇提‘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哪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比: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与各段关键句(如“海底的光线很特别”“海底的动物会发出声音”)对照,发现“总起句—分述句”的层级关系。
迁移:结合作业本习题,让学生用“……,是因为”句式,将中心句与具体段落内容相关联,初步感知“围绕”的含义。
2. 品“分”:解析构段逻辑,提炼
(1)第2 自然段:对比中显奇异
聚焦“光线变化”:设计“深度探测记录表”,让学生填写“50 米—100 米—200 米以下”的光线状态,发现“从微光到黑暗,再到生物发光”的渐变逻辑。
渗透科学支撑:插入“海水对光线的吸收”微视频,解释“200 米以下一片黑暗”的科学原理,使“黑中有光”的描写既有文学感染力,又有科学依据。
句式训练:针对“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设问句,设计“仿写训”:“深海是否一片漆黑呢?不是的— ”,体会自问自答对“写清楚”的强化作用。
(2)第3 自然段:多样中见丰富
分层解读“窃窃私语”:先通过“同桌耳语”体验词义,再对比“海底的动物常常发出轻微的声音”与“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发现拟人化表达对“写生动”的作用[3]。
解构排比逻辑:用“声音图谱”可视化呈现“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像打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动物 + 对应声音”的列举式构段法。
拓展想象空间:针对省略号设计“声音续编”活动,用’有的像_”句式补充,如“有的像小猫喵喵,有的像青蛙呱呱”在迁移中理解“围绕声音多”的核心意思。
(三)支架支撑:搭建“仿—创”的迁移桥梁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习支架能帮助学生跨越能力鸿沟”。本课针对“围绕一句话构段”设计三级支架:
1. 句式支架:在仿写“海底声音”时,提供““总起句 +3 个‘有的像… 的框架,如“海底的声音真奇妙。有的像 _,有的像 ,还有的像
2. 图示支架:用“太阳图标 $$ 渐暗箭头 $$ 星星图标”展示光线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梳理“海面光亮—深海黑暗—生物发光”的构段顺序。
3. 评价支架:设计“构段星章”评价表,从“是否有中心句”“事例是否具体”“用词是否生动”三个维度进行互评,使“写清楚”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三、教学反思与启示
(一)成效与创新
1. 要素落地的精准性: 85% 的学生能独立找出第2-3 自然段的中心句,78% 能运用“有的……有的……”句式围绕一个意思写三句话。
2. 技术融合的适切性:AI 语音互动、光影模拟等技术未沦为“炫技工具”,而是作为“情境载体”和“认知辅助”,如声呐系统对“窃窃私语”的听觉强化,使抽象词语具象化[8]。
3. 思维训练的递进性:从“对比光线”的具象分析,到“声音仿写”的半抽象运用,再到“辩证认知”的抽象提升,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不足与改进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针对 15% 学生“事例与中心句脱节”问题可增设“动物图片 + 声音词”配对卡。
2. 逻辑迁移深度不够:后续可增加“分句排序”游戏,强化构段的内在联系。
(三)启示
1. 要素落地需“双线并行”:既要紧扣“内容线”(如海底光线、声音的特点),更要凸显“方法线”(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使两者相互促进。
2. 构段教学要“小而精”:中段学生宜聚焦“一句话构段”的单一目标,通过典型范例的深度剖析,避免“多而杂”的浅层教学 [2]。
3. 技术运用应“为学服务”:教育技术的选择需遵循“必要性”原则,如本课若增加AI 对学生仿写的即时反馈,可进一步提升训练效率[8]。
结语
部编版教材背景下的精读课教学,应以单元语文要素为锚点,在文本解读中提炼方法,在情境活动中内化思维,在迁移运用中实现转化。《海底世界》的教学实践表明,“围绕一句话构段”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而是通过“语境浸润—逻辑梳理—实践运用”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想清楚再写”的表达习惯。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对教材要素的深刻把握,也需要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遵循,方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吴忠豪 .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4] 崔允漷 . 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 [J]. 全球教育展望,2018(10):53-62.
[5] 窦桂梅. 小学语文精读课“语用”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9(5):89-95.
[6] 张敏 . 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的路径探索——以三年级“构段方法”教学为例 [J]. 基础教育参考,2021(3):45-48.
[7]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8] 陈宝生 . 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7):34-38.
[9]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注:本文教学案例获“赫山区小学语文‘一堂好课’教学比武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