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隐形杀手—中暑
贾丽君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急诊医学科 050080
盛夏时节,阳光炙烤着大地,中暑这个“隐形杀手”悄然潜伏在我们身边。全球变暖,极端高温事件更频繁,夏季高温来的更早,中暑发生率显著增加,同时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24 年 6 月至 8 月,全国因中暑入院人数达 6.3 万人,同比上升 27% 。中暑是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崩溃引发的全身性危机。从轻微头晕到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暑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一.中暑就是人体的“ 空调系统” 失灵
人体拥有自身精密的温度调节系统控制人体核心温度在 37∘ 左右,在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中,下丘脑作为“恒温器”起到了关键作用。若环境温度超出皮肤温度(大概 32∘ ゜ C)时,唯一可采用的人体散热方式为蒸发,若有1 克汗液蒸发,便带走0.58 千卡热量,但此散热系统存在着生理范畴的极限。中暑的实质归结于热负荷超出机体调节水平,引起核心温度增高至 40∘ ゜ C,高温直接引发细胞膜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毁坏,带动阶梯式瀑布反应,高湿环境之于中暑的影响,往往易被忽视,若相对湿度超 75% ,汗液蒸发迅猛下滑,同样是诱发中暑的关键要素。
二.中暑的高危人群
1. 药物影响型:干扰散热的药物,如抗组胺药,β 受体阻滞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利尿药物可导致隐形脱水;抗抑郁药物 SSRIs 会增加出汗阈值。
2. 疾病易感型: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高,产热增加;糖尿病患者常伴自主神经病变,出汗机制受损;心血管疾病患者循环系统应对热应激能力下降;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散热功能消失。
3. 热适应不足型:从温带地区到热带地区的旅行者,热习服未训练的运动员及军人,完全热适应一般需要 7-14 天,在此期间,汗液电解质浓度逐渐降低,心率对热应激达反应减弱。
4. 特殊职业型: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农民工等户外劳动者面临高温、体力劳动使产热增加。5. 特殊人群型:老年独居老人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下,为节约用电,不使用空调、风扇,成为沉默的中暑受害者。
三.中暑的识别
1. 先兆中暑阶段(热应激反应 38-39° C):突然出现大量水样泻,易当作胃肠炎或感冒(实则肠道屏障受损导致);头晕、头痛、乏力等。
2. 中度中暑阶段(热损伤 39-40.5° C):注意力不集中,时间定向力障碍,体位性低血压。
3. 重度中暑阶段(热射病 Φ>40.5Φ∘ ° C): 意识障碍,无汗、干热,凝血异常,通常病后24-48 小时内进展为MODS,死亡率达 30‰ 。
四.黄金30 分现场急救:
1. 脱离热源: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理想环境温度 <25∘ C), 平卧位抬高下肢30 度以增加回心血量。
2. 快速降温:蒸发降温法:用 15–20∘ C 水喷雾全身,配合电扇(最佳降温速速 0.1° C/min )。冰敷大血管:颈部、腋下、腹股沟区放置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冷敷,防冻伤)。
3. 液体复苏:清醒者口服含盐饮料,意识障碍者迅速建立液路,快速给予平衡盐液。
4. 监测核心温度,观察尿量、尿色。
五.预防策略:
1. 热适应训练,科学补水及选择合适的服装。
2. 建立热健康预警系统,改造工作及居住环境条件。
3. 宣教中暑相关知识,要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