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马娇 张帆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基金资助:2021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年项⽬ “ 辽宁红⾊资源融⼊⾼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L21CSZ002 ) 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亟待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化,以及教育内容的全面创新,这一过程中面临着理念更新、方法优化等诸多挑战。本文深入剖析辽宁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状况,结合当下教育环境与学生特点,精准探寻问题所在。同时,基于详实的调研与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路径,旨在充分发挥辽宁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切实达成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同类研究及实践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辽宁红色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引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抗美援朝出征地、解放战争转折地以及雷锋精神发祥地,逐步积淀构成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其时间跨度较长、精神内涵深刻且类型丰富,在全国红色文化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和实践割裂的情况,使得思政教育的质量及效果不太理想。因此,为了将现存问题有效解决,探究辽宁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尤为重要。
一、辽宁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指的是教师根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化革命文化育人功能”的要求,通过文物史料、革命遗址等载体系统传承红色精神谱系。教师通过组织工业遗产调研、抗联遗址考察等实践活动,把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转化成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直观且形象地理解革命传统的当代价值。利用虚拟仿真、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数字化还原历史场景,从而能够增强教学的沉浸感。学生在实地走访以及文物观摩期间,可以深层次领略和体会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创建历史认知和价值认同的深度连接。这种具象化的教学方式可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打破,让红色基因传承由知识传递直接升华成精神内化。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辽宁红色资源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具有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作用。辽宁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以及建设的伟大精神,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通过深挖这些具有时代内涵的红色资源,不仅可以让高校思政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能够铸牢理想信念根基。
(二)增强思政课时效性
红色资源研发需要教师立足“课程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课标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系统融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检索鲜活案例,提取鞍钢劳模工作日志、辽沈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等内容,以情景剧创编、文献研读等方式激活历史记忆。这种基于本土红色资源的案例教学法,不仅能与教材理论要点精准对接。还可创建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认知纽带。学生在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能够深切地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哲理性、现实性,还可实现由理论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化提升。
(三)培育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浸润要求教师构建“知情意行”的完整育人链条。通过组织学生采访雷锋班现任战士、实地调研抗美援朝纪念馆文物修复等活动,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深度融合。在“工业精神研讨会”“红色家书诵读会”等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解析劳模事迹、整理革命家书,深刻理解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的共生关系。这种浸润式教育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促使学生自觉把爱国情怀转化成服务辽宁振兴的实际行动。
(四)厚植文化自信
红色资源开发的核心本质在于重估中华文化根脉的价值。教师需指导学生利用唯物史观综合性分析旅顺日俄监狱遗址建筑格局、沈阳铸造博物馆工业遗存等物质载体,解码其中蕴含的精神密码。通过开展“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红色建筑测绘”等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在中国革命史中辽宁红色文化的独特地位。这种实证性教学可让学生建构文化评判的坐标系,让学生在东西方文明比较的过程中深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意蕴,形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自觉意识。与此同时,辽宁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还可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辽宁红色资源以具象化的精神符号、人物事迹、历史场景,为思政教育注入了实践体验和情感共鸣。这种具身性学习模式可将传统课堂局限打破,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另外,辽宁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服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举措。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辽宁红色资源中蕴含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以及锐意创新等精神特质,和新时代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要求高度契合。通过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可以把历史精神转化成现实行动指南,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国家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进而能够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1]。
二、辽宁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存在局限
辽宁地区高校在思政课程中应用红色资源的实践存在诸多局限性。基于课程角度而言,部分院校还没有形成系统且完善的红色教育体系,部分教师可能会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零散地融入一些案例分析,对于相关的知识点可能不具备系统性的整合。例如,大连某高校,其思政教材中的辽宁红色文化的占比较少,且教材中的辽宁方面的红色资源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很少深度挖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特色资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红色资源的利用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省内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没有把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当作必修项目,虽然一些院校设置了实践教学,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各项实践流于表面形式。又如,锦州一高校在“辽沈战役”的专题教学实践中,只是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后将观后感以文字的方式提交,并未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红色基地现场实践,学生对于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等核心遗址并不太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停留于表层。部分教师对于红色本土文化的研究深度不足,且在教学技术应用层面存在滞后性,这也是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课程内容,却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单纯引入教材内容或者教学技术相对滞后,很难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二)师资队伍专业化与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红色教育的质量及效果。辽宁省思政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性缺陷,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地方党史课程,且对于省内红色遗址分布认知度不高。例如,在丹东某高校的课堂观察中,思政教师把鸭绿江断桥的建造时间错误表述成“1937年”,而实际的时间始建于1909年,体现出部分思政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扎实。从教学方式而言,明显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部分青年教师可能比较习惯应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课程时通常会选择PPT的讲解模式。但是课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直接复制的网络材料,很少进行二次加工;而部分自身教师则是选择传统的讲授法,比如在鞍钢宪法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时,侧重于单向讲解,并没有灵活应用场馆的交互式体验设备。这种情况充分体现出教师培养机制存在的一些矛盾:高校和红色教育基地的协作机制不完善,和纪念馆建立长期合作的辽宁高校数量不多,即便建立了长期合作,合作方式仅限于参观接待。同时,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导向偏差。例如,在沈阳一高校的教师考核中,在思政工作总评价中红色教育成果的占比只有5%,使得教师缺乏提升相关教学能力的动力和机会。虽然本溪抗联教育基地创新推出了“教师红色素养提升计划”,要求参训者至少将20个学时完成并开展实地研究、考核测试,但是由于辽宁高校的思政教师要完成人均周课时达到16节的教学任务,且存在经费问题,使得计划的实际参与率不高。
(三)校地协同与资源整合深化力度不足
校地合作中的机制体制障碍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红色资源的教育转化效能。辽宁沈阳“918”历史博物馆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该博物馆拥有着国内领先的沉浸式展览技术,然而,2022年接待的省内高校研学团队总参观量的占比中占比较低,其自主研发的“抗战史诗”VR体验项目在高校中的使用度不高。虽然本溪当地政府推动了六所高校和抗联教育基地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然而2023年实际开展的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深度合作只有三项,80%的活动依旧停留在接待参观层面。这种“资源丰富但利用度不高”的困境源自多重因素。第一,政府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省内还没有创建红色教育专项资金,高校组织的跨市实践要自行承担保险、交通等费用,使得某校把原计划的4次年度红色实践压缩成1次。第二,学分激励机制缺失。比如,盘锦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只设置了0.5学分,且允许用社团活动冲抵,还将学生参与红色研学的积极性逐步削弱。第三,协同平台建设滞后。校地信息共享机制不畅,抚顺雷锋学院设计的“双导师制”由于纪念馆研究员很难列入高校外聘教师管理体系,其指导课时无法计入工作量,使得合作项目很难持续。
三、辽宁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独立的红色资源教学体系
红色资源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求高校思政教师打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模式,以理论深化、实践转化和数字重构形成教育合力,还可让思政教学体系逐步趋于立体化、多元化。基于教育生态学角度,红色资源的教学转化需经历“解码-重构-活化”的三个阶段。高校思政教师要通过历史考证和价值提炼实现资源解码,如把鞍钢宪法精神解构成“技术民主”“群众路线”等现代管理理念。通过课程设计和场景搭建能够有效重构知识;最终通过行为实践和成果输出能够实现精神活化,让红色基因转化成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以辽沈战役纪念馆教育项目为例,高校思政教师在构建独立的红色资源教学体系时,要系统整合实物档案、人物事迹以及历史事件等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模块。教学实施要基于高校思政课程“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目标,构建“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转化”的三阶教育框架,和大学生“深化价值认同”的育人要求充分契合。教师在开发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科学设计教学链条,以“任务链”驱动学生实现认知拓展,让学习过程能够有史实掌握到精神内化的转变。教师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其构建三维战役场景,让学生思考“战役发生时的战略态势呈现何种特征”“指挥决策体现了怎样的军事智慧”“战役遗物折射出哪些精神特质”,并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通过蛋壳分类、战壕测绘等任务建立具身体验。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基于专题研讨,围绕“局部牺牲与全局胜利的辩证关系”“传统战术与现代军事思想的承继关系”等议题进行多维度辩论。为深化认知层次,可引入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对比案例,组织学生绘制“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决策思维导图”,分析不同战役中战略思维的共性与特性。由此不仅能实现红色资源的知识传递功能,还可促进革命精神的内化升华,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提供有效载体。
(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是高校思政教育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的重要举措。当建立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以及责任共担的联结机制时,系统效能可明显提升。当前,辽宁红色教育存在的三大协同障碍主要有校企合作浅表化、校地资源对接错位、跨校协作机制缺失。这需要创建“平台共建-过程共治-成果共享”的生态系统。基于治理现代化角度,协同机制建设要把握三个核心维度:在主体维度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责-社会主力”的多元参与格局,如成立省级红色教育联盟;在空间维度构造网络化布局,实现“核心集体-辐射节点-移动站点”,从而能够将教育资源实现全域覆盖。在时间维度层面要创建贯通式培养链,以此来构建“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终身教育”的模式。尤其需要制度创新,比如,把企业参与红色教育列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深度合作单位给予税收优惠政策[2]。
以辽宁抗联遗址群实践教学为例,这一红色资源承载着东北抗战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充分契合了高校教育“强化使命担当”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要基于教育部“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求,构建“问题链+项目制”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多学科联动、校地协同提升育人实效。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地调研,如完成“抗联战士口述史料整理”“抗联密营遗址功能布局分析”等基础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密营选址体现何种战略智慧”“口述史中高频词汇反映怎样的精神特质”等问题。通过实地测量开展跨学科实践,激活学生探究红色资源的意识,还能逐步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文化的深入理解。
(三)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红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机制、队伍以及评价的三大支柱协同支撑,需构建“标准引领-过程管控-反馈迭代”的闭环系统。基于管理科学角度,保障体系建设要精准把握三对关系:在标准制定上平衡差异性和统一性,不仅能创建省级红色教育质量标准,还可鼓励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细化实施准则;在过程管理期间还要兼顾灵活性和规范性,选择“负面清单+创新激励”机制;在结果运用层面强化诊断性和发展性,创建“监测-预警-改进”的动态调整机制。尤其是要创新投入机制,深入探索社会效益证券、红色教育专项债券等金融工具,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资源开发中去[3]。
以抗美援朝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为例,该场馆主要是通过战场模拟、历史文物等形式真实还原志愿军英勇奋战的历史记忆,其叙事化教育场景和高校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的教学导向深度融合,教师可搭建跨区域的红色教育联盟,整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断桥等38处抗美援朝主题资源,深度研发“抗美援朝精神”主题数字馆藏,以红色宣讲视频、主题征文等成果量化分析育人成效,从而能够让学生形成历史纵深感和使命担当意识。
四、结语
综上,探究辽宁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政教师要深入分析辽宁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情况、辽宁红色资源,构建独立的红色资源教学体系、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长效保障机制。由此,不仅能增强高校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还可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推进提供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利红.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20):212-216.
[2]任文姣.新媒体时代山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7):206-210.
[3]刘聪颖.邯郸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传播与传承创新路径研究——以邯郸学院为例[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1):69-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