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蒋坤
重庆市江南艺术中学校 重庆 40006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重视体育和育心相结合,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可突破场地器材限制,以虚实融合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利用智能设备动态反馈运动数据,全面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策略尤为重要。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1. 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在特定学科学习中要逐步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通过初中体育教学创新,需要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将知识传授、情感价值观培养和技能训练深度融合。基于结构化的教学设计,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塑造体育品德、规范健康行为,保障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体育运动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技能训练,且和素养培育存在割裂,而创新初中体育教学强调的是系统性整合,构建层次分明的素养发展路径。让教学目标、育人方向更加明确,从而能让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1]。
2. 摆脱传统教学困境
以往的体育课堂存在评价片面、方法固化以及内容单一等问题,很难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发展需求。而初中体育教学创新通过优化内容设计、完善评价体系以及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破解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应用分层教学法精准匹配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方式,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与此同时,通过创建完善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要聚焦学生运动技能提升。还要重视健康习惯养成和品德表现,让评价更加全面、准确。这一策略不仅能将体育课堂活力激活,还可破解传统教学形式化、低效化等难题。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学科具有健全人格、强身健体以及磨砺意志的独特育人价值。教学创新通过创设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抗压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健康知识讲解和心理素质训练,助力学生逐步建立对运动的整体认知,从而能够形成积极的心态。除此以外,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时还要注重个体差异,通过自主锻炼设计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的认知、体能和情感协调发展,还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策略不仅能实现“以体育人”的目标,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原则
1. 素养整合原则
体育教学要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将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打破传统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重构课程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教学设计要统筹体能训练和品格培养,在运动实践过程中渗透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充分保障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行为养成能够实现同步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基于素养整合原则,注重学科之间的纵横向关联,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心理发展、健康教育等元素,以此来发挥多维育人合力的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2]。
2. 实践导向原则
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身体认知和运动经验的建构过程,要注重“做中学”的教育方法。课程实施要以真实的运动场景为核心载体,基于结构化活动设计构建学练结合的平台。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景,引导学生在运用技能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运动的原理,在团队对抗的过程中掌握战术策略,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安全防护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通过这一策略,不仅能实现学生知识掌握逐步向能力培养的促进和转化,还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素养。
3. 差异发展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科学地评估创建学生体质档案,根据学生的个体运动基础和潜能分层制定目标。在课堂组织过程中要选择弹性分组的模式,差异化设置训练内容和评价标准,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世界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差异发展原则强调教师要注重特殊群体的需求,以辅导干预和个性化运动方案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所有学生运动素养的阶梯式提升 [3]。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
1. 创设情境,激活运动参与内驱力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要转变传统侧重于技能训练的模式,基于结构化的情境设计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立足教材内容特点,以信息化手段将运动项目文化背景真实还原,以听觉、视觉以及触觉多感官联动刺激,构建运动技能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通过此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角色带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持久的参与动机,还可实现学生由被动训练向主动探索的渐进式转变。例如,在开展篮球“传切配合”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新课标要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实战情境“校园篮球争霸赛”。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借助 vr 设备为学生构建三维的球场空间,引导学生基于第一视角对比赛场景进行模拟,学生佩戴头显设备能够沉浸式地观察无球跑动路线和传球时机选择,还能深入理解战术空间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精准划分“实战演练区”“战术研讨区”“战术研讨区”主要增设的是交互式战术板供学生将跑位轨迹标注清楚,系统会智能化评估路线的合理性,并自动化生成相关的建议。而“实战演练区”主要增设的是感应式电子围栏,明确进攻区域,当学生将有效的传切配合完成时,围栏灯光会直接同步闪烁并将得分音效触发提示。教师通过设计“突破防守 - 精准传球 - 空切上篮”的任务链,每组任务配备智能手环监测学生的动作完成度以及心率变化,各项检测数据能够实时同步到场馆屏幕并形成动态排名。学生在持续的任务推进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传切技术要领,还可基于小组对抗赛验证运动训练效果,系统会智能化记录学生的失误原因和配合次数。课后教师可利用运动数据分析平台,让学生了解个人的技术短板,并为每个学生推送定制化的训练视频。通过此策略,不仅能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战术策略,还能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持续激发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兴趣[4]。
2. 数据驱动,实现技能训练精准化
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构建精准化的训练模式,以此来实现“监测 - 诊断 - 优化”的有效闭环。教师可基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利用智能设备动态捕捉学生的力量分布、动作轨迹以及身体姿态等关键参数,逐步创建个体化的运动数据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传感设备动态采集学生的摆臂幅度、起跳角度等关键参数,并基于 ai 算法对比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是否符合标准动作模型,而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如对于踝关节力量不足的学生可针对性地增设专项训练。最后,教师可根据可穿戴设备动态反馈学生的动作修正效果。这一策略不仅能突破传统教学局限,还可让技术改进逐步由模糊感知实现精准干预,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训练支持和帮助。例如,在开展田径单元“蹲距式起跑”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可设置红外感应装置、电子起跑器,动态记录学生预备姿势膝关节的角度、前五步步长以及反应时间等数据。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增生“动作解析区”“技能强化区”。在“动作解析区”,教师可通过安装高速摄像机动态捕捉学生的起跑动作,基于骨骼点识别技术综合性分析躯干前倾角度偏差,如果学生存在“抬头过早”的问题时,系统会智能化推送慢动作对比视频;而在“技能强化区”聚焦铺设压力感应起跑台,智能化显示后灯发力强度曲线。对于力量输出不足的学生,可设置阻力带抗阻训练模块。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科学设计“优化预备姿势-训练听枪反应 - 衔接加速跑”的阶梯性任务,要求每个阶段学生都要佩戴智能手环,以此来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获取数据会同步上传到电子屏,而后生成个人进步取向和报告。在课后,教师可借助运动分析平台,将学生课堂有效训练时长统计出来,对于没有达标的学生针对性推送家庭训练包。通过实施这一策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还可让技能训练更加精准、有效 [5]。
3. 赛事融通,强化学用结合实践性
为了有效应对传统教学中技术训练和实战脱节的问题,教师要基于运动项目特征为核心,梯度化设计竞赛任务,通过分组分层、场地适配以及规则简化等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真实的对抗场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梯度性的实施路径,如“技术分解- 战术渗透- 实战验证”。由此,不仅能实现赛事任务驱动的目标,还可让学生把孤立技术动作转化成实战能力,在规则认知、团队协作以及战术决策等真实的情境中实现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的同步发展。例如,在开展“正面双手垫球”的排球教学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校园排球联赛”的进阶赛事体系。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根据3:5 的比例把标准球场划分成 6×9 的比赛场地,以此来将学生的移动难度降低;教师还可利用智能排球动态记录学生的击球力度和轨迹,预设垫球高度达标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同样设置两个区域,分别是“技术达标区”“实战应用区”。在“技术达标区”,教师可增设压力感应垫球训练器,通过此方式能够动态获取学生前臂触球角度,当学生存在投球错误时,系统会智能化触发振动提醒。而对于“实战应用区”教师可通过架设电子围栏的方式清晰界定接发球区域,以 Led 屏的方式动态显示学生的斜线防守站位等战术路线。通过此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真实对抗中逐步掌握技术应用能力,还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6]。
4. 健康联动,构建行为养成生态圈
在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可基于学生日常运动需求为核心,整合智能终端和云平台技术,梯度设计健康管理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构建学生体质健康数字档案,深度研发家庭共育运动任务模块,搭建社区运动资源共享平台。这一策略不仅能将课外运动数据链打通,还可逐步形成“监测 - 指导 - 激励”的有效闭环,让健康行为培养逐步由碎片化干预朝向系统化推进的方向转变。例如,在开展“体能提升”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健康成长21 天挑战计划”。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将智能运动手环发放给学生,并与家校运动管理平台实施绑定,为学生设置每天的基础运动目标,如男生每天跳绳 1000 次,女生每天跳绳 800 次,要求心率保持在每分钟 120\~140 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 ai 检测仪,以周为单位定期检测学生立定跳远、坐位体前伸等数据,并利用智能跳绳计数器,动态显示单人或小组排名,达标者可以解锁进阶任务。教师通过设计“课堂达标赛 - 家庭亲子赛 - 社区擂台赛”的三级任务链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堂训练任务要求每三分钟跳绳 300 次以上,家庭任务则是将仰卧起坐互助练习等亲子运动视频上传到系统平台中,社区任务主要是与体育馆开放日对接,参与羽毛球混双比赛等等。通过这一策略,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还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7]。
综上,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要基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创设情境、数据驱动、赛事融通以及健康联动的方式创新体育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运动场景中加强实践、提升能力和素养。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体育课堂活动,可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实践中去,逐步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还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塑造学生坚韧品格,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继厚 , 胡曼曼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11):183-186.
[2] 周 荣 . 新 课 标 下 初 中 体 育 跨 学 科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J]. 体 育 世界 ,2024,(12):96-98.
[3] 赵飞 . 关于多元化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 体育世界 ,2024,(11):127-129.
[4] 张富路 . 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与实施路径 [J]. 田径 ,2024,(10):52-54.
[5] 何秋霞 .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练、赛、评”模式的实施 [J]. 亚太教育 ,2024,(19):67-69.
[6] 杨华 , 杨育境 , 林晓峰 .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10(18):122-125.
[7] 宁建华 . 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1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