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何诗雨
延边大学 延边州延吉市 1300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历史教学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家国情怀纳入核心素养体系,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自信的生成并非空中楼阁,其以历史自信为根基,依托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及历史创造主体的深度认同,更依赖文化主体性的自觉确立“读思达”教学法作为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以阅读、思考、表达为核心的教学范式,契合认知心理学中“认知输入—加工—输出”的完整流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深度加工历史信息、外化呈现历史认知,有效衔接历史学习与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载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读思达”教学法与文化自信培育深度融合,既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历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深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及与文化自信的适配性
“读思达”教学法是基于阅读、思考、表达三个核心环节的教学模式,三者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衔接,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习闭环。阅读,作为认知输入的基础,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包括对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和深层意义的挖掘。思考,是对阅读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建构的过程,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和批判性特征。客观性要求思考基于史实证据,逻辑性强调思维的条理与严谨,批判性则鼓励对历史现象进行多元解读,如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时,需结合具体时空背景展开辩证思考。表达,是认知的外化呈现,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行动性表达等形式。
“读思达”教学法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精准路径,与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高度契合。文化自信的培育需遵循“认知奠基—理解深化—认同外化”的逻辑,而“读思达”教学法的三个环节恰好与之形成精准对应,构成了培育文化自信的完整闭环。
首先,阅读为文化自信奠定认知基础。文化自信的前提是“知其然”,即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脉络、核心内涵有清晰认知。阅读是“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主要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精读教科书、泛读史料汇编,学生可系统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如通过阅读教材中“丝绸之路”子目,学生可以了解汉朝与西域的丝绸、良种马等物质交流、冶铁等技术传播和佛教等文化交融,进而感知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
其次,思考为文化自信深化理解维度。文化自信不仅是“知道文化是什么”,更是“理解文化为什么重要”,即把握文化的内涵与生命力。在历史教学中,这体现为通过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挖掘史实背后的文化价值。例如,在“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探究中,设计问题链:(1)“大将军青北击匈奴”的举措,为丝绸之路提供了怎样的保障?(2)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体现了汉朝怎样的精神品质?(3)西域“地无丝,不知钱器”的特点,为何能推动丝绸之路的商品交流?(4)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对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有何意义?通过逐层探究,学生不仅能梳理出“军事保障、道路开辟、商品需求、政权管理” 四大原因,更能体会到:汉朝的军事实力是文化自信的“硬支撑”,张骞的“不畏艰难”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中原文化的吸引力是文化自信的“软实力”,从而深化对中华文明“开放创新”特质的理解,让文化自信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同”。
最后,表达为文化自信提供外化载体。文化自信的最高形态是“自觉践行”,即通过表达将内在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外在的文化实践。例如,“口头表达”可通过“如果文物会说话”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西汉鎏金铜马”的口吻,讲述“我如何从长安出发,成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文物背后文化意义的认知;“书面表达”可通过“丝路·茶”的文创设计说明,将“茶的传播”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结合,用文字提炼文化精神。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读:面向教科书,构建文化认知
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是精读训练的最佳内容。精读文本意义重大但难度较高,读者需经历从读不懂到逐步读懂的过程。这一过程费力且艰巨,被称为“硬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生活,寻找激发学生精读教材的切入点。同时,教师应明确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力。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这一子目时,以日语、伊朗语、印度语中“茶”的发音与中国“茶”发音相似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找到“茶”的传播路线的兴趣。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精确地掌握丝绸之路路线的相关知识,我还发布了以下阅读任务:1. 请阅读教材第 80-81 页的《丝绸之路图》和《汉朝海上航路图》(明确内容),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明确方法),完成以下问题,8 分钟后展示(明确时间):(1)丝绸之路可以分为哪两条主要的路线?分别叫什么名字?(2)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3)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了哪些地方,跨过了哪些地理区域?(4)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几条线?分别写出其起点、途径地和终点(明确任务)。2. 基于此前的信息整理(明确内容),请你写下(明确方法)汉朝商人在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时可能面临的困难(明确任务),1 分钟后展示(明确时间)。3.202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关于黄岩岛(位于南海中部海域)领海基线的声明,结合教材第83 页(明确内容),请你为此声明找到历史依据(明确任务),用横线划出来(明确方法),1 分钟后回答(明确时间)。通过对教材的精读,学生在掌握路线知识的同时,能从物质交流、精神传承和主权归属的维度,深刻体会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特性,让文化自信建立在具体的历史认知上。
(二)深思:通过问题链,深化文化理解
作为教学环节的核心,教师应确保核心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活动,并确保学生的思考在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上进行。例如,在我设计的“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这一探究学习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阅读史料,并围绕以下问题链展开独立思考活动:(1)材料 1 中“大将军青”的举措对丝绸之路的影响?(2)结合材料 2 找出能体现张骞“凿空”的信息,并说明这一壮举对丝绸之路的影响。(3)材料 3 说明西域在物质生产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与丝绸之路有何关联?(4)根据教材第 82 页,对比匈奴与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说明管理的变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逐层探究,引导学生从军事保障、道路开辟、商品需求、政权管理四个维度,梳理丝绸之路繁荣的因果逻辑,同时在分析中体会:汉朝的军事实力、张骞的“凿空”精神、中原商品的吸引力和制度化的管理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繁荣的文化根基,深化对中华文明开放、创新、包容特质的理解。
(三)妙达:学法多元化,彰显文化自信
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循序渐进的,需经历“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的三阶段。在教学中无论是语言性表达还是行动性表达,教师都应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习到的学科语言和学科思维来表达自己。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两种表达任务:第一,模仿性表达。在课内,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展“如果文物会说话”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先以教材上的“西汉鎏金铜马”为例做好示范,再用教材上“东汉锦袜”和其他考古文物,让学生进行模仿。第二,创造性表达。以“丝路·茶”为主题设计邮票,用100 字说明阐释设计理念,优秀作品可以通过校园公众号推送。两种表达任务层层递进,从对文物的具象认知到对文化精神的抽象提炼,最终实现“感知—理解—创造—传播”的闭环,让文化自信从历史认知转化为主动的文化实践。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并非抽象概念的灌输,而是基于历史认知的渐进式建构。“读思达”教学法通过阅读奠定文化认知、思考深化文化理解、表达彰显文化自信,形成了培育文化自信的完整闭环。将“读思达”教学法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可有效落实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成长为具有文化认同感和时代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文森 . 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 [J]. 全球教育展,2021,50(08).
[3] 陈金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四维统一[J].学术研究,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