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
潘祉祺
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
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正面临从“技能传授”向“审美育人”的关键转型。与此同时,儿童审美能力发展呈现显著阶段性特征——低段学生以直觉感知为主,高段逐渐具备符号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这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构建更具弹性与包容性的支持体系。当作业分层与评价多元深度嵌入教学全过程,美术课堂便能实现“以评促学、以学定教、教评共生”的良性循环,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激发潜能”的教育理念。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意义
(一)精准匹配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审美素养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美术能力呈现显著梯度,传统“一刀切”作业与评价模式易导致能力较弱学生因挫败感丧失兴趣,能力突出学生因缺乏挑战陷入停滞。分层作业通过“基础—拓展—创新”三级任务设计,使低段学生能在趣味涂鸦中夯实造型基础,高段学生通过文化主题创作深化审美理解;多元评价则结合过程性观察与作品分析,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色彩感知力等细分维度发展轨迹。
(二)构建动态反馈闭环,实现教学评深度协同共生
传统美术教学常存在“教”与“评”目标割裂现象,教师难以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将评价嵌入教学全流程,形成“目标设定—任务驱动—过程评价—反馈优化”的闭环系统:例如在“民间艺术单元”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剪纸技法掌握情况,结合分层作业完成度分析学习难点,及时调整示范重点与个别指导策略;多元评价中的同伴互评与自我反思环节,则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知识。
(三)激发多元智能发展,培育跨学科综合素养
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培养观察力、想象力、文化理解力的综合场域。分层作业中融入“自然观察日记 + 科幻绘画创作 + 传统文化符号再造”等跨学科任务,促使学生将美术语言与科学认知、人文积淀相结合;多元评价通过“创意指数”“文化内涵”“技术表现”等多维指标,引导学生突破单一审美框架。例如某学生在“未来城市”创作中,将数学几何知识与环保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其作品在多元评价体系中获得“跨学科应用突出”专项表彰。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
(一)分层作业匹配个体差异,激发多元创作潜能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作业,通过基础任务巩固技能、拓展任务激发创意、挑战任务培养创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例如,在色彩单元教学中,教师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色卡模板,要求完成简单的色彩填充;中等能力学生需自主调配色彩表现四季变化;高阶学生则尝试用抽象色彩表达情绪。某学生最初因色彩搭配生硬对绘画产生抵触,教师引导其从基础色卡练习入手,逐步掌握冷暖色调对比技巧后,主动挑战抽象画创作,最终在班级展览中获得认可。分层作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色彩感知力,更使其在成功体验中建立创作自信,形成“基础夯实—能力进阶—个性表达”的良性发展路径。
(二)多元评价关注过程成长,培育综合审美素养
构建“技能掌握 + 创意表现 + 情感态度”三维评价体系,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多主体参与,全面捕捉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文化理解力发展轨迹。在传统纹样创作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合理性、纹样文化内涵、色彩搭配协调性三个维度进行互评。某小组在评价同伴作品时,发现其将云纹与现代几何图形结合的创新设计,但在文化寓意表达上不够清晰,通过讨论提出添加图腾说明的建议。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不仅深化了对传统纹样符号意义的理解,更培养了批判性审美判断能力。过程性评价记录显示,参与互评的学生在后续创作中更注重文化元素的精准运用,作品文化内涵评分显著提升。
(三)教学评一体化驱动深度学习,构建动态反馈闭环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反馈深度融合,形成“目标引领—任务驱动—评价优化”的教学闭环。在立体构成单元中,教师设定“运用废旧材料创作具有空间张力的装置艺术”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后,教师从材料创新性、结构稳定性、主题表达深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针对某组学生用塑料瓶构建的“海洋生态”装置,教师肯定其环保理念的同时,指出海洋生物形态表现过于具象导致空间感弱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抽象化处理。学生根据反馈调整作品,最终呈现的抽象波浪造型与立体鱼群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在班级评选中获得“最佳空间表现奖”。这种动态反馈机制使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实现从技能模仿到创意表达的质变。
(四)跨学科融合拓展素养边界,培育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美术与科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的跨界整合,设计主题式项目化作业,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城市”主题创作中,学生需结合科学课学习的环保能源知识设计建筑功能,运用数学课的比例知识绘制结构图,并参考语文课描写的未来场景构思叙事元素。某学生团队以“垂直森林”为概念,将植物光合作用原理融入建筑设计,用黏土制作模型时通过分层结构表现不同功能区域,最终作品因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获得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跨学科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材料运用能力,更使其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艺术与科技共生”这一时代命题的理解,形成跨领域创新思维的初步框架。
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审美启蒙与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场域,其价值不仅在于技能传授,更在于为学生打开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多元通道。多元评价、分层作业与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正是对这一教育本质的积极回应——分层作业以“梯度挑战”唤醒每个学生的创作潜能,让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基础巩固中重拾信心,让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创新探索中突破边界。
参考文献:
[1] 邓俊斌 .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策略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2):116-119.
[2] 蔺燕 .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