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R 技术在幼儿园情景化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方亚楠

淮南市寿县县直机关幼儿园 淮南市寿县 232200

引言

当前幼儿园情景化教学面临传统模式沉浸性不足、技术融合深度欠缺等现实困境,如何借助 AR 技术的空间交互与虚实融合特性,优化教学情景设计,成为提升幼儿学习体验的关键命题。研究聚焦 AR 技术与幼儿认知发展、课程目标的适配性,探索其在情景化教学中的科学应用路径,旨在为幼儿园教育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AR 技术在幼儿园情景化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AR 技术在幼儿园情景化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它契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多模态感知对象,利用三维渲染和增强现实叠加层,让幼儿在互动中直观理解事物本质,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1]。同时,该技术深化了情景化教学内涵,拓展时空维度、增强交互双向性,并根据幼儿行为数据动态调整情景内容,使幼儿从被动观察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提升育人效能。此外,它落实了数字技术教育创新要求,构建“技术赋能 - 课程重构 - 模式创新”体系,推动教学范式转型,为幼儿教育注入新活力。

二、AR 技术在幼儿园情景化教学中的实践困境

(一)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衔接不足

在实践中,AR 技术应用存在突出问题:一是技术功能展示常优先于教育目标,如过度依赖视觉特效和复杂交互界面,导致幼儿注意力偏离核心知识建构;二是课程设计未充分考虑幼儿各领域发展的核心经验,如在语言领域削弱文本想象空间,在科学探究中压缩自主思维过程。这种技术与目标的脱节,使AR 沦为“教学点缀”,未能推动深度学习。

(二)教师技术素养与资源开发能力薄弱

在技术操作层面,教师普遍缺乏 AR 设备调试和基础编程技能,导致教学中设备故障处理滞后、交互环节设计僵化 [2]。在资源开发层面,教师难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对通用型 AR 素材进行二次加工,且幼儿园缺乏协同开发机制,导致资源开发陷入困境,形成“有技术设备、无适配资源”的瓶颈。

(三)幼儿注意力调控与用眼健康风险

AR 技术对幼儿注意力和生理健康构成挑战。虚拟情景中多模态刺激高频切换易致幼儿注意力分散与认知碎片化,沉浸式体验还可能使幼儿对教师引导指令响应延迟。近距离观看屏幕增加幼儿近视风险,视觉切换可能引发头晕、恶心。现有研究缺乏针对幼儿的 AR 使用时长和亮度阈值标准,幼儿园缺乏防护规范,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存疑。

三、AR 技术在幼儿园情景化教学活动中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技术- 教育”双维度融合框架

在教育目标维度,依据《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五大领域核心经验分解为可量化教学目标,并按年龄段制定梯度化目标体系。在技术维度,梳理AR 核心功能,建立“功能 - 目标”匹配矩阵。例如,针对语言领域目标,调用 AR 虚拟场景重建功能,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场景,幼儿点击元素触发对话气泡,具象化理解文本;针对科学领域目标,利用 AR 时间压缩技术呈现植物生长过程,配合触控操作放大关键节点,助力幼儿建立认知链条 [3]。实施中,通过目标 - 功能预演、动态匹配调整、效果回溯分析,形成闭环迭代机制,确保技术服务于幼儿核心经验建构。

(二)打造园本化AR 情景教学素材库

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察等方式,收集教师在五大领域教学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如社会领域“理解合作意义”、艺术领域“激发空间想象”),形成素材开发需求清单。按照幼儿认知发展阶段进行分层开发:针对小班幼儿,聚焦低复杂度的感官体验类素材,如采用柔和色彩与简洁动画设计的 AR 认物卡片,幼儿触摸卡片即可触发对应物体的拟人化语音介绍;针对中班幼儿,开发任务驱动类素材,AR 情景拼图游戏,幼儿需在虚拟场景中寻找散落的拼图碎片,拼接完成后解锁科普知识点;针对大班幼儿,设计项目式探究素材,AR 城市规划模拟器,幼儿通过拖拽虚拟建筑模块,在三维空间中搭建社区,并观察不同布局对交通、环境的影响。素材开发过程中,需融入园本课程特色,将幼儿园园本文化故事、周边自然景观(园区内的树木、昆虫)转化为AR 建模素材,增强幼儿的情感联结。

(三)建立“理论- 实操- 创新”培训体系

理论层面,设置“AR 技术教育应用原理”“幼儿认知发展与技术适配”等核心课程,通过线上慕课与线下工作坊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理解 AR 技术的教育价值与幼儿学习特点的内在关联,解析“具身认知理论”在 AR 情景交互设计中的应用逻辑 [4]。实操层面,开展“设备操作 - 素材编辑 - 课程设计”三阶培训:初级阶段掌握AR 终端设备的开关机、场景扫描、交互功能调试;中级阶段学习使用低代码开发工具(ARCreator)进行简单情景编辑,包括模型导入、触发事件设置、交互逻辑编写;高级阶段聚焦课程融合设计,通过模拟教学案例分析(将AR 天气系统融入科学活动),引导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拆解 - 技术功能选取 - 情景流程规划”的实操路径。创新层面,组织“跨班级教研共同体”,鼓励教师结合园本课程开展 AR 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AR 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中的文化呈现方式,并通过定期的成果分享会、教学反思日志撰写,促进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形成“学 - 做 - 研”一体化的能力提升路径。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应用机制

安全管理层面,制定《AR 技术幼儿园应用操作规范》,明确设备使用的物理环境要求(如光线强度 ⩾300 勒克斯、空气流通良好)、幼儿使用时长限制(小班单次 ⩽8 分钟、中大班单次 ⩽12 分钟,每日累计不超过 30 分钟)及用眼防护措施(使用后需进行远眺训练、定期视力监测),并配置可调节亮度的AR 终端设备与防蓝光护目镜。效果评估层面,开发“三维度评估工具”:通过行为观察量表记录幼儿在 AR情景中的主动探索时长、任务完成正确率等参与度指标;利用教师自编评价表分析幼儿在知识掌握(概念理解清晰度)、能力发展(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情感态度(合作意愿提升度)等方面的变化;建立技术适切性评估问卷,收集教师对 AR 情景与教学目标契合度、交互设计友好性、资源适配性的反馈数据。

结语

AR 技术为幼儿园情景化教学注入新动能,研究通过目标导向的融合框架、园本化资源开发、分层培训体系及科学应用机制的构建,实现技术工具与教育本质的有机统一。未来需持续深化技术与五大领域课程的深度融合,完善幼儿数字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推动 AR 技术从“教学辅助”向“育人要素”转化,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徐东 , 向静 .AR 技术应用于幼儿园劳动课程的逻辑、价值与实践路径 [J]. 文山学院学报 ,2025,38(01):115-120.

[2] 陈秀月 . 利用 AR 技术提升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互动性与趣味性[J]. 读写算 ,2025,(03):115-117.

[3] 谢 浩 .AR 技 术 在 幼 儿 园 活 动 中 的 应 用 探 究 [J]. 新 智慧 ,2024,(18):30-32.

[4] 徐嘉君 .AR 技术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运用 [J]. 新课程 ,2022,(22):148-149.

作者简介姓名:方亚楠出生年月:1993.3 性别: 女民族:汉 籍贯:安徽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 工作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