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发动机振动噪音成因以及防治策略
向江 王丽华
中动瓦锡兰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 200120
引言
船用发动机作为船舶核心动力源,其振动噪音问题严重影响船舶舒适性与可靠性。随着航运业发展,对船舶性能要求日益提高,振动噪音治理成为关键。当前,船用发动机振动噪音成因复杂,涉及机械、燃烧、流体动力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其成因并制定有效防治策略,对提升船舶品质、保障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相关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船用发动机振动噪音成因
(一)零部件制造与装配误差
船用发动机内部机械结构若设计不合理,会在运行中产生噪音,其中因制造误差导致的噪音较为常见;发动机内部的曲轴、连杆、活塞等零部件,若在生产制造中存在尺寸误差、形位误差或表面粗糙度等问题,运行时会产生不平衡力或摩擦力,进而引发振动噪音;此外,部分零部件安装位置不准确、配合间隙不当或紧固件松紧度异常,同样会加剧振动噪音。
(二)燃烧过程因素
船用发动机燃烧室内燃料与空气若混合不均匀,极易导致燃烧速度和压力波动不一致,进而产生冲击力并引发振动噪音;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若出现爆震燃烧,燃烧室压力会急剧上升,产生强烈的压力波,冲击缸壁、活塞等部件,从而引发高频振动噪声;燃烧室形状和尺寸设计不合理,会影响燃烧过程的稳定性,增加振动噪音产生的风险;同时,燃烧室内涡流和气流设计不当,也可能导致燃料混合不均匀,加剧燃烧压力波动。
(三)流体动力因素
船用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受流体动力因素影响也会产生噪音,冷却与润滑系统若运行不当,如冷却水流速过高或过低导致水流冲击管道、散热器等部件,会产生振动噪音,润滑油流动不畅或油压波动会导致润滑不良,进而产生摩擦振动噪音;进排气系统在运行中若出现故障同样会引起振动噪音,进排气系统中的气流脉动,如进气管内压力波动、排气管内废气脉动等会引发振动噪音,气门开启或关闭时与气门座圈撞击可能产生振动噪音,气门间隙调整不当或气门机构磨损也会加剧振动噪音。
(四)外部环境与运行工况因素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负载不断变化,发动机需调整输出功率,这会导致燃烧过程不稳定,使振动噪音加剧;发动机转速不稳定时,振动噪音的频率和幅度会随之变化,进而影响船舶整体振动噪音水平;海洋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发动机稳定运行,船舶在海浪或海流作用下产生的摇摆和震动,会影响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增加振动噪音产生的风险。在高温高湿环境的影响下,发动机零部件的性能和工作条件会发生变化,进而加剧磨损和振动噪音。
二、船用发动机振动噪音防治策略
(一)机械结构优化与精密制造
船用发动机振动噪音防治工作需要从根源出发,工程师需结合振动噪音的成因机制,采取系统性且针对性的管理举措。
1. 动态平衡与精密加工
技术人员可操作基于激光干涉原理的高精度动平衡检测设备,对曲轴、飞轮等旋转部件开展不平衡量的精准测算与修正工作。该设备通过高速旋转部件并捕捉激光反射条纹偏移,能将不平衡量检测精度控制在毫克级。修正过程中,采用电火花加工或微量铣削技术,在部件特定位置去除微小质量,确保这些部件在高达每分钟数千转的高速运转过程中,振动幅度能够被严格限制在设计安全阈值内,从根源上降低旋转部件存在的振动隐患。
针对活塞 - 缸套、曲轴 - 轴承等关键运动副,加工人员需运用纳米级镜面加工工艺实施超精密加工。该工艺通过离子束抛光或磁流变抛光技术,在加工过程中利用高能离子束轰击或磁性流体的剪切作用,将部件表面粗糙度降低至纳米量级,有效减少因表面摩擦产生的振动激励源。同时,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在部件表面沉积一层具有自润滑特性的薄膜,进一步提升摩擦性能。
2. 结构刚度强化与阻尼增强
工程师借助有限元分析(FEA)技术,采用高阶单元网格划分和非线性材料本构模型,对发动机机体进行拓扑优化设计。针对缸体侧壁、主轴承座等关键承力区域,通过拓扑优化算法生成最佳加强筋布局方案,采用增材制造技术直接成型加强筋结构,或通过锻造后机加工的方式增加局部结构厚度,显著提升机体的一阶固有频率。通过优化设计,使机体一阶固有频率避开发动机工作转速区间20% 以上,进而增强整体结构刚度。
同时,施工人员在机体外表面复合应用由粘弹性材料与金属约束层构成的约束阻尼结构。粘弹性材料采用高性能的丁基橡胶基复合材料,金属约束层选用高强度铝合金。通过精确控制两层材料的厚度比和粘结工艺,使结构在受到振动激励时,粘弹性材料产生剪切变形,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进一步提升机体的阻尼特性,阻尼比可提高30% 以上。
3. 装配工艺标准化
在实践环节,技术团队可利用激光对中仪,通过发射高准直度激光束,配合高精度光电探测器,精确校准联轴器、飞轮壳等部件的同轴度,校准精度可达微米级。结合扭矩 - 角度双控紧固工艺,使用智能电动拧紧工具,在施加预设扭矩的同时精确控制螺栓的转角,确保螺栓紧固过程中产生均匀的预紧力,消除装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间隙隐患,防止因装配误差导致振动放大问题。
并且,基于热- 机耦合仿真分析,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有限元传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制定活塞 - 缸套、曲轴 - 轴承等运动副的动态间隙匹配方案。考虑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热变形以及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异,确保部件在冷态和热态下均能保持合理的配合精度,规避因热膨胀不均引发的异常噪声。
(二)燃烧过程精准调控与声源抑制
1. 燃烧系统创新设计
在燃烧系统设计环节,技术人员采用米勒循环技术优化燃烧过程。通过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和可变气门升程系统(VVL)协同控制,实现进气门早关,缩短有效压缩行程。配合高滚流比气道设计,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优化气道形状和进气口角度,使缸内形成强烈的滚流运动,促进缸内燃料与空气的均匀混合。通过优化设计,可使缸内混合气均匀度提升25% 以上,提升燃烧稳定性,降低燃烧速率波动,为发动机高效燃烧创造有利条件。
在燃油喷射系统中,技术人员可尝试应用激光加工的精密喷油器,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在喷油器喷孔处加工出高精度的复杂形状,实现喷孔直径公差控制在微米级。结合多次预喷策略,通过电控喷油器的高频响应能力,精确控制每次喷射的油量和时刻,精准控制主喷射时刻的缸内压力波动,有效抑制爆震倾向。
2. 燃烧噪声主动控制
在燃烧噪声主动控制领域,技术人员在发动机缸盖布置基于压阻效应的高频响应压力传感器,其响应频率可达数十千赫兹,能够实时采集燃烧压力波动数据。采集的数据通过高速数据总线传输至电控单元(ECU),ECU 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如自适应滤波算法,对燃烧压力信号进行实时分析。通过动态调整喷油正时与废气再循环率(EGR),实现对燃烧噪声频谱峰值的主动抑制。同时,设计人员在进气系统集成特定频率范围的亥姆霍兹谐振腔,利用声学仿真软件优化谐振腔的形状、尺寸和开口位置,使其在特定频率下产生共振,吸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中频噪声。通过合理设计,可使该频段噪声辐射强度降低15 分贝以上。
3. 爆震预警与抑制
爆震预警与抑制是防治噪音有效的方法,技术人员在火花塞间隙集成基于离子导电特性的离子电流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燃烧过程中的离子浓度变化。当检测到离子电流异常波动时,表明可能存在爆震趋势,传感器将信号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根据预警信号,采用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自动调整点火正时,通过推迟点火策略避免爆震发生,保障发动机在复杂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流体动力系统降噪与能量耗散
1. 冷却系统脉动抑制
冷却系统脉动抑制可取得良好的噪音抑制效果,安装人员在冷却水泵出口安装基于文丘里原理的水力稳流装置,通过特殊的流道设计使水流速度分布更加均匀,有效降低水流速度波动。同时,配合使用多层编织结构的弹性橡胶管路连接散热器与机体,该橡胶管路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能够隔离低频振动,提升冷却系统的流体稳定性。
此外,技术人员采用电控节温器与可变流量水泵组合方案。电控节温器采用电子控制阀门开度,可变流量水泵采用变频电机驱动,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根据发动机负荷实时调节冷却液流量。采用 PID 控制算法精确控制水泵转速和节温器开度,抑制泵端压力脉动,减少流体噪声产生。
2. 进排气系统谐振消声
谐振消声强调对进排气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人员在进气管路布置可调式四分之一波长管,通过电动调节机构改变管长,使其在不同工况下能够匹配进气压力脉动频率,利用相位干涉原理抵消压力脉动,降低进气噪声。在排气端,采用电控涡轮增压器与可变截面技术,通过电磁阀精确控制涡轮叶片角度,调节排气背压波动。结合声学衬里技术,在排气管内壁敷设多孔吸声材料,减少脉冲噪声向发动机机体的传递,实现进排气系统的宽频消声效果。
3. 润滑系统阻尼减振
维护人员在润滑油路中串联高精度滤清器与磁性吸附装置。高精度滤清器采用多层折叠滤纸结构,过滤精度可达微米级,能够有效清除油液中的金属磨粒和杂质。磁性吸附装置采用高磁性稀土材料,能够吸附油液中的铁磁性颗粒,降低湍流噪声。
同时,施工人员采用弹性支撑结构悬吊油底壳,弹性支撑结构由橡胶减振器和金属弹簧组成,通过合理设计支撑结构的刚度和阻尼参数,利用阻抗失配原理衰减油液晃动引发的振动,提升润滑系统的抗振性能。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油底壳形状和加强筋布局,进一步降低振动响应。
(四)全系统耦合减振与噪声隔离
1. 双层隔振与浮筏技术
安装人员在发动机与基座之间配置由金属橡胶和空气弹簧组成的复合隔振装置。金属橡胶采用特殊的编织工艺,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和阻尼性能;空气弹簧通过调节内部气压实现刚度可调。通过合理匹配两层隔振元件的参数,将系统固有频率降低至 10Hz 以下,实现宽频隔振。
此外,设计人员结合浮筏框架的拓扑优化设计,利用拓扑优化算法生成最佳框架结构形式,采用轻量化高强度材料制造浮筏框架。通过优化框架的连接方式和支撑点布局,有效切断振动传递路径,减少振动能量向支撑结构的传递,振动传递率可降低60% 以上。
2. 舱室声学包装与阻尼处理
舱室声学包装与阻尼处理可以有效隔绝噪音船舶路径,施工人员在机舱壁面敷设多层复合吸声材料。外层采用穿孔板结构,中间层为玻璃纤维吸声棉,内层为阻尼涂层。针对中高频噪声设计三明治结构吸收层,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厚度优化,实现对不同频率噪声的有效吸收。
同时,采用弹性吊挂与浮筑工艺处理天花板和地板。弹性吊挂采用橡胶减振吊钩,浮筑地板在基层与面层之间设置弹性垫层,阻断固体声传播路径,改善舱室声学环境,使舱室内混响时间缩短40% 以上。
3. 智能监测与自适应控制
在智能监测与自适应控制领域,技术人员构建覆盖发动机、隔振系统及舱室的多物理场传感网络,采用光纤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麦克风等多种类型传感器,实时采集振动、噪声、温度等多参数数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与实际物理系统高度一致的数字模型,利用实时数据驱动模型运行,实现对振动噪声状态的实时诊断。
除此之外,可集成主动噪声控制(ANC)系统,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根据采集的噪声信号生成反向声波,通过次级声源辐射出去,抵消特定频段噪声。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噪声变化实时调整控制参数,实现局部区域的智能化降噪控制,降噪效果可达10-15 分贝。
结束语
总体来说,本文通过对船用发动机振动噪音成因的深入探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防治策略,从机械结构优化到全系统耦合减振,构建了完整的治理体系。研究不仅揭示了振动噪音产生的内在机制,更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智能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振动噪音控制将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为船舶行业绿色、舒适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与升级。
参考文献
[1] 吕步高 , 崔俊峰 , 汤义虎 , 等 . 船用发动机喷油器重载工况下的滚轮 - 滚轮销混合热弹流润滑分析 [J]. 柴油机 , 2025, 47 (01): 24-32.
[2] 马跃, 刘瑞, 蒋禹奇, 等. 甲醇气道喷射柴油引燃模式在船用发动机上的应用 [J].柴油机 , 2025, 47 (01): 55-60.
[3] 汪海龙 , 刘震 , 郁文强 . 船用发动机标准体系研究 [J]. 质量与标准化 , 2025,(01): 61-64.
[4] 贾广付 . 船用发动机替代燃料改装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J]. 世界海运 , 2025,48 (01): 9-14. DOI:10.16176/j.cnki.21-1284.2025.01.003.向江(1989.10), 男 汉族 湖北随州人,本科 ,项目工程师,负责船用发动机项目日常管理。王丽华(1986.09), 男 汉族 江西九江人,本科 ,质量控制经理,负责船用发动机质量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