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胡强
荆州市白云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优化人居环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质量的园林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空间,还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然而,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成果需要依靠科学、规范、系统的养护管理加以维持,才能实现其生态与社会价值的长期发挥。当前,部分地区在绿化工程后期养护中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偏低、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了绿化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探索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养护管理体系优化路径,已成为推动城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一)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指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完成后,针对绿地、植物、园林设施、水体、土壤等各要素,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措施,维持其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的过程 [1]。具体包括植物修剪、补植更换、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园林设施维护、生态监测等环节。现代养护管理体系不仅关注绿化植物的成活率与美观度,更注重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性,涉及园林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园艺技术、信息管理等多学科知识。
(二)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标准》(CJJ/T 85-2017)等政策文件,推动园林绿化工程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部分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绿化养护管理机制,应用智能灌溉、无人机巡检、GIS 信息系统等技术,提升管理效率与精细化水平。但总体来看,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仍存在标准碎片化、技术手段单一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尤其在中小城市、县区和城乡结合部,养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是养护标准不统一,部分地区缺乏系统、量化、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导致管理随意性大,绿化效果不稳定。二是技术水平滞后,传统以人工作业为主,缺乏智能设备与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影响了工作效率与管理精度。三是专业队伍建设薄弱,基层养护人员专业技能欠缺,缺少系统培训与技术考核,影响养护质量。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存在“重建设、轻养护”现象,部分绿地管护经费低于《城市绿地养护费用定额标准》,难以保障日常维护需要。五是公众参与度低,社会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绿化养护缺乏广泛监督与群众支持,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体系优化路径探讨
(一)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依赖于清晰、统一、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体系。在实践中,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统一总体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因地制宜的养护管理方案尤为重要 [2]。 例如,南方沿海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园林养护应重点关注亚热带常绿乔木的病虫害防治与高温季节的排水系统维护,适合选用抗风耐湿的树种如香樟、榕树,并设置透水性好的绿地铺装。而在北方干旱寒冷地区,冬季低温霜冻易造成植株冻害,因此需强化耐寒植物如白蜡、银杏的防护措施,冬前增施腐熟有机肥,地表覆盖保温层,防止根系冻伤。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定期检查与反馈机制,针对新发现的问题及时优化养护技术路线,确保绿地生态功能稳定持久。
(二)创新技术手段与信息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园林养护的科学性与效率。例如,部分城市已在重要绿地分布区部署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当监测值低于设定阈值(如 15% )时,自动启动智能滴灌系统,确保植物根系吸收所需水分,同时大幅降低水资源浪费,节水率普遍达到30% 至50%。此外,运用无人机航拍与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大面积绿地的植被覆盖度、生长健康状况、枯死植株分布等信息,极大提高了问题发现与响应速度。如在某省会城市,养护部门通过无人机巡检及时发现绿化带内发生松材线虫疫情,迅速组织防控,有效避免了疫情蔓延。配合 GIS 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绿地档案数据库,涵盖绿地位置、植物品种、养护历史、设施分布等信息,实现动态管理、精准调度,极大提升园林绿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三)提升专业队伍建设与管理能力
高水平的养护管理离不开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执行力高的专业队伍。当前部分地区基层养护人员存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亟需加强系统性培训。实际操作中,可结合绿地类型与植物品种,定期组织修剪造型、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土壤改良、季节性施肥等专项技能培训,采取实地教学、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名养护人员熟练掌握必要技术并具备应急处置能力。例如,在城市广场绿地,要求草坪修剪高度控制在 4-6 厘米,夏季高温期适当提高修剪高度以增强耐旱性,确保草坪美观与生长兼顾。与此同时,吸引高校园林、林业、生态环境专业毕业生加入养护团队,打造结构合理、知识复合、技术全面、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队伍,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园林绿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优化资源配置与资金投入机制
园林绿化养护是典型的资金、设 3备、技术密集型工作,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直接决定了绿化效果与管理效率 [ ]。 各地可探索通过政府采购、市场化运作等方式,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绿地养护。例如,某市通过与专业绿化公司合作,采用“包干制”方式,将市区主干道绿地与重点公园的养护任务外包,明确服务标准、考核指标及违约责任,有效提升了养护水平,绿地景观整体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推广PPP 模式,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大型公园、城市绿道的投资与管护,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资源配置中,优先保障人力、设备、植物补植与应急管理等核心环节资金投入,合理安排绿地日常巡查、病虫害防控、设施维护等专项经费,确保各项养护工作顺利高效推进。
(五)增强公众参与与社会协同治理
绿化成果的长期保持不仅依靠专业团队,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各地可通过设立“市民认养绿地”项目,鼓励居民、单位、学校等群体认领街旁绿地、社区花坛、行道树等小型绿地,参与日常浇水、清理杂草简易修剪、垃圾清理等基础养护工作,增强公众绿化责任感与归属感。以某城市为例,发动社区居民自愿认养绿地累计面积超过 12 万平方米,极大缓解了基层养护人手不足的压力,绿地整体管护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号、手机 APP 平台,实时发布绿地信息、养护动态、科普知识,开设线上投诉举报通道,方便群众参与监督与反馈,提升管理透明度与工作效率。此外,定期组织护绿志愿者活动、园艺知识讲座、生态环境宣传周等公益项目,普及绿色理念与环保知识,丰富公众参与渠道,营造人人关心绿化、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典型案例分析与优化路径应用实践
(一)国内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成功案例借
近年来,国内部分城市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以某市为例,当地全面推行“智慧园林”系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远程监控、无人机巡检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绿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智能调度。全市共设有超过 800 个土壤湿度自动监测点、200 套智能灌溉系统,大幅提升了养护工作效率与水资源利用率,绿地良好率连续多年保持在 95% 以上。
再如,某市积极打造“公园城市”建设典范,依托完善的园林绿化养护标准体系和高水平专业队伍,实现了道路绿化、公共绿地、街头游园的高质量养护。杭州市推行精细化养护模式,针对不同植物群落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如在西湖风景区,乔木修剪高度严格控制,确保整体景观协调统一;在高温季节,增加绿地降温保湿作业频次,有效缓解植被水分流失。通过系统化管理,西湖周边绿地绿化覆盖率稳定在 85% 以上,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某市在沿岸绿地建设与养护中,注重公众参与与社会力量协同,推动“企业认养绿地”“社区共管绿地”等模式,提升了社会参与度与管理成效,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这些案例表明,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完善、社会协同,能够有效提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保障绿化效果的持久性与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二)养护管理体系优化路径的实际应用
以某市为例,近年来针对园林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管理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结合本地水网密布、园林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分区域、分类型、分等级的绿化养护技术标准 [4]。例如,在古典园林保护区,强调植物修剪需尊重园林历史风貌,采用人工精细修剪与传统园艺技术相结合,保持历史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在城市主干道绿化带,推广抗污染、耐修剪的植物品种如香樟、广玉兰、女贞,提高绿化适应性与耐久性。同时,该市大力发展信息化管理,建成园林信息管理平台,整合绿地分布、植物生长、养护记录等数据资源,形成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全市重点区域布设土壤湿度监测点 200 余处、气象自动站 15 处,实时掌握绿地生态状况,科学指导养护作业。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具备专业资质与先进设备的绿化公司参与养护工作,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与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养护质量稳步提升。
(三)优化路径推广的可行性与对策建议
当前,园林绿化养护体系优化在推广过程中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主要包括部分地区技术手段滞后、信息化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理念落后、社会协同不畅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推动优化路径的落地与推广:首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园林绿化养护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智能监测设备、信息管理平台、节水灌溉系统的建设,优先保障重点区域、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景观节点的养护资源配置。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地建设与养护,推广 PPP 合作模式,吸引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其次,强化多部门协同管理,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住建、城管、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资源,建立园林绿化信息共享与联动管理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效能。以智能平台为载体,实现数据共享、协同调度与远程监管,推动管理水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再次,加强典型示范区建设,优先在中心城区、重点公园、主干道绿化带打造高标准养护管理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 [5]。例如,可选择一批绿化景观节点,集中配置先进设备、专业团队与智能系统,全面提升养护质量,通过实地观摩、技术交流、经验总结,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带动整体水平提升。此外,持续加强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如设立“公众护绿积分奖励计划”,鼓励居民参与日常养护、问题上报与绿化宣传,提升群众对绿地管理的责任感与参与度。通过完善举报反馈、问题处理、信息公开机制,增强养护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共同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格局。
总结:
园林绿化工程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系统、可持续的养护管理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政策引导、技术创新、队伍建设、资源优化与社会协同等多维度的优化路径。实践表明,信息化管理、智能监测、差异化养护标准及公众参与机制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绿地生态功能与景观质量,增强城市绿地的稳定性与韧性。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的广泛应用,因地制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切实保障绿化工程建设成果,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 洪 玮 . 园 林 绿 化 设 计 及 养 护 管 理 要 点 探 究 [J]. 居舍 ,2023,(18):139-142.
[2] 许志莉 . 园林绿化工程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研究 [J]. 石河子科技 ,2023,(03):3-4+9.
[3] 陈鹏 , 荆忠伟 .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树木养护管理研究 [J]. 林业科技情报 ,2023,55(04):116-118.
[4] 石秋善 . 园林绿化景观工程的施工要点与养护措施 [J]. 中国林业产业 ,2023,(12):117-119.
[5] 刘静 . 园林施工管理与后期养护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 [J]. 大众标准化 ,2023,(0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