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下基于素养提升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跨学科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陈亚非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四川南充 637000

引言: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美术教育因其独特的审美育人功能,在五育融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传统单一学科的美术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素养提升的多元需求,亟需探索数字化转型下基于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创新路径 [ ]。本研究旨在分析数字技术赋能美术教育的具体形态,深入探讨艺术与思政、实践活动等多领域融合的创新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论证其有效性,为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提供思路。

一、实践活动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形式

校园环境美化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美术实践平台。将美术课堂延伸至校园空间改造,学生参与设计并绘制班级文化墙、美化校园井盖、布置主题艺术长廊。设计班级文化墙项目要求学生团队协作,从主题确定、方案构思、草图设计到最终绘制实施全程参与。美化井盖活动引导学生将不起眼的校园设施转化为充满趣味的艺术小品,提升空间审美品质。参与布置校园艺术节展览,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规划、作品陈列与视觉传达能力。这些项目将美术技能学习(如构图、色彩搭配、材料运用)融入解决实际校园美化问题的过程,赋予学习真实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在美化校园的劳动中提升了审美品位,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了美育与劳育的深度结合。

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美术与科学学科结合的创意实践活动

美术与科学学科的碰撞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与科技的创意潜能 [1]。“微观世界的艺术”活动是典型融合案例。科学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矿物晶体、昆虫结构等微观景象。美术教师则引导学生关注其形态、色彩、纹理的视觉美感,并指导他们运用绘画、摄影、数字拼贴或模型制作等手段,将科学观察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学生创作以细胞分裂为灵感的抽象装饰画,或依据昆虫复眼结构设计的未来交通工具概念图。另一种模式是“光影艺术与物理原理”,学生通过制作针孔相机、光绘摄影或光影装置,在实践中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同时创造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二)美术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课程开发

美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强调动手实践与审美创造的统一。开发以传统工艺或现代设计制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如陶艺、木工、布艺、园艺设计等。陶艺课程中,学生从揉泥、拉坯、修坯到施釉、烧制全程参与,体验材料特性与工艺流程,同时学习器型设计、纹样装饰等美学知识。校园微景观设计项目则融合园艺劳动与空间艺术,学生需学习植物特性(劳动知识),参与土壤整理、种植养护(劳动实践),并运用色彩、形态、构图原理进行景观布局设计(美术创造)。废弃材料再生艺术项目鼓励学生收集日常废弃物,通过设计思维将其改造为实用或装饰性物品,渗透环保理念。

三、数字化转型下基于素养提升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跨学科实践案例

(一)案例过程

南充高中文峰校区开展的“寻找校园里的秋天”跨年级美术实践活动,是数字化转型下素养导向跨学科创新的典范[2]。该活动积极响应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求,以“科技赋能美育,自然启迪艺术”为主题,采用“自然感知→科技认知→艺术表达”递进式教学模式。活动第一阶段聚焦“自然感知”,学生在美术教师带领下开展户外美术课,于校园中细致寻找秋天的色彩变化、形态特征与光影韵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觉笔记训练,着重关注树叶的叶脉纹理走向、色彩由绿转黄或红的渐变过程、枝叶间形成的空间层次关系等具体美学元素,培养其敏锐的自然观察力和形式美感捕捉能力。第二阶段为“科技认知赋能自然探索”,学生分组利用配备智能识别系统的移动设备拍摄校园内各类植物。初中生主动带领小学生操作设备,拍摄树叶或花卉后,系统即时反馈详尽的植物百科信息与美学特征解析。例如,识别紫苏叶时,系统不仅提供物种信息,更描述其“绿色叶片色泽清新,深紫色叶片色彩浓郁,叶面细密绒毛与边缘锯齿形成独特肌理,散发特异芳香”等具有美学价值的特征描述;识别枫叶时,系统会指出其“类似手掌的形态特征、边缘的锯齿细节以及秋季变色的色彩规律”。

这一过程将科学认知与审美发现紧密结合,深化了学生对自然物象的理解。第三阶段进入“跨龄艺术创作”,学生利用前期收集的自然素材进行创作。“收藏秋天”书签制作项目要求小学生在初中生指导下,精心选择并压制植物叶片,设计制作个性化书签。“拓印秋天”植物拓印项目则让学生运用传统拓印技艺,通过敲打覆盖在植物上的织物,将树叶的形态、脉络等自然肌理转化为艺术图案,亲身体验“自然肌理向艺术表现”的转化规律。整个活动贯穿跨年级协作,初中生承担指导责任,小学生积极学习实践,共同完成从自然观察到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二)实践效果

“寻找校园里的秋天”实践活动取得了多维度育人成效。学生通过系统的自然观察与智能识别技术的辅助,显著提升了对校园植物多样性及其季节特征的认知水平,构建了更为丰富的植物知识图谱,审美感知能力与科学探究兴趣同步增强 [3]。活动成功实现了艺术素养与科技素养的深度融合,智能识别技术有效拓展了美术教育的认知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理解自然形态之美,为艺术表达提供了知识支撑与灵感来源。跨年级协作模式效果突出,初中生在指导过程中提升了责任感与沟通能力,小学生在同伴引领下更快掌握了实践技能,不同年龄段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活动将自然素材直接转化为艺术创作资源,书签与拓印作品兼具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学生可长期使用或赠予他人,延伸了美育的价值链,生动诠释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总结:

数字化转型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基于素养提升的跨学科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研究证实,“艺术 + 思政”路径有效强化了价值引领,“艺术 + 实践活动”路径有力促进了实践创新。南充高中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技术赋能、自然融入、跨学科协作模式的显著育人价值。未来美术教育需持续深化技术融合,探索更多元协同路径,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金华 , 葛友谦 . 数字赋能中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转型策略探究[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5,(04):10-14.

[2] 毛利群 . 核心素养下数字媒体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评价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2024,(20):79-81.

[3] 易玫良. 数字技术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J].上海服饰 ,2023,(11):124-126.

作者简介:

陈亚非(1992 年 8 月—),女,汉族,市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本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