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作者

张磊

宁津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山东省德州市 253400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对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要求日益严苛。优质的施工质量不仅能提高农田灌溉、排水、防涝等性能,还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延长工程使用年限,从而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助力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工程,其施工质量直接关乎项目综合效益的实现。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高质量的农田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科学规划田块布局、完善水利灌溉系统、优化田间道路网络,可使粮食产能提升 10%-20% ,对端牢“中国饭碗”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优质的农田基础设施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生产效率,还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经营,助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此外,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壤改良、生态沟渠建设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双重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施工技术标准落实偏差

部分施工单位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等国家标准理解不透彻,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未严格执行坡度控制要求,部分田块纵向坡度超过设计标准的 1.5% ,横向坡度甚至达到 3% ,严重影响农业机械作业安全;平整度方面,局部区域高低差超过 10 厘米,无法满足现代精准农业灌溉设备的铺设需求。在灌溉排水系统施工中,管道接口密封不严,防渗膜搭接宽度不足,导致输水过程中渗漏率高达 15%-20% ;田间道路基层压实度普遍低于 93% 的设计要求,通车半年后即出现路面下沉、开裂等问题。

2.2 材料设备质量管控缺失

部分项目对水泥、砂石等建材的进场检验存在严重漏洞,抽样检测比例不足应检量的 30% ,导致部分水泥强度等级与设计要求不符,砂石含泥量超标。个别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使用壁厚不足、抗老化性能不达标的 PVC 管材,在埋地使用 1-2 年后即出现破裂渗漏;采购的钢筋屈服强度低于国家标准,影响渠系建筑物结构安全。老旧施工设备更新维护不及时,激光平地机的定位系统误差超过 ±5 厘米,导致田面平整度超差,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

2.3 施工管理与协调不足

多工种交叉作业时缺乏科学统筹,部分项目出现排水管道铺设后再进行道路基础施工的情况,导致管道被压损,返工率高达 20% 以上。隐蔽工程验收制度执行不到位,沟渠开挖深度、地下管线铺设位置等关键工序未留存影像资料,仅靠纸质记录难以进行质量追溯。部分监理单位存在人员配置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对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发现率不足 50% ,如对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密实、回填土未分层夯实等问题未能及时制止。

2.4 环境与生态风险突出

土地平整过程中未按规范进行表土剥离,导致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20%-30%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显著降低。灌溉系统设计未充分考虑区域水文条件,部分地区盲目采用大水漫灌模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1-2 米,引发次生盐碱化;部分农田排水不畅,在雨季形成内涝,淹没面积可达项目区的 15% 。施工过程中忽视生态保护,随意填埋田间沟渠、破坏原生植被,导致青蛙、蚯蚓等有益生物栖息地丧失,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3.1 针对施工技术标准落实偏差的控制对策

建立标准解读与培训机制​: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与行业协会,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标准图解手册》,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土地平整、灌排系统等关键指标进行可视化解读(如田块坡度控制采用彩色坡度尺示意图)。施工前组织全员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如展示因坡度超标导致农机侧翻的事故案例)强化标准认知,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工。对土地平整工程,引入激光平地系统实时监控,确保纵向坡度⩽1.5% 、横向坡度 ⩽2% ,田面高低差控制在 5cm 以内;灌溉管道接口采用“双胶圈 + 热熔焊接”工艺,防渗膜搭接宽度不小于 10cm,渗漏率严格控制在 8% 以下。

推行工艺样板引路制度​:在每个施工片区选取 500-1000 ㎡区域作为样板段,按照设计标准完成土地平整、渠道衬砌、道路基层等工序,经监理单位和业主验收合格后,组织施工人员现场观摩学习。样板段需标注关键工艺参数(如渠道混凝土标号、道路基层压实次数),后续施工严格参照样板执行。

3.2 针对材料设备质量管控缺失的控制对策

构建全链条材料监管体系​:实行“材料溯源 + 二维码标识”管理,水泥、钢筋等主材进场时需提供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及溯源信息,监理单位按 30% 比例抽样送检(重要结构部位抽样率提高至 50% ),检测结果录入项目管理平台。对 PVC 管材、防渗膜等专项材料,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抗老化试验(模拟埋地环境加速老化测试),仅允许使用壁厚 ⩾2.5mm 、耐候等级达到UV8 级的产品。

实施设备精度校准与更新计划​:施工前对激光平地机、摊铺机等设备进行强制校准,激光定位系统误差需 ⩽±3cm ,未达标设备一律停用。对使用年限超过 5 年的老旧设备,评估其性能衰减程度,不符合精度要求的强制更新。建立设备维护台账,明确“日常保养- 周检- 月检”周期。

3.3 针对施工管理与协调不足的控制对策

优化交叉作业统筹机制​:采用 BIM 技术构建施工模型,提前模拟多工种作业流程,制定“管道优先、道路跟进、灌排同步”的施工顺序:地下管道铺设完成后,间隔72 小时(待接口固化)再进行道路基层施工,避免管道压损。建立交叉作业联络单制度,各工种开工前需确认上道工序验收结果,例如道路施工队需凭管道施工单位的“隐蔽工程验收单”方可进场,减少返工率至 5% 以下。

强化隐蔽工程全过程留痕​:隐蔽工程验收时必须留存“影像 +GPS 定位 + 签字确认”的三联资料:沟渠开挖深度采用带定位功能的激光测距仪拍摄视频,地下管线铺设记录精确到坐标点(误差 ⩽0.5m ),验收单需施工、监理、业主三方签字并上传至区块链存证系统。对混凝土浇筑、回填土夯实等关键工序,使用智能振捣棒(内置传感器记录振捣时间、频率)和压实度监测仪,自动生成电子档案,实现质量追溯的“有据可查”。

3.4 针对环境与生态风险突出的控制对策

规范表土剥离与土壤保护​:土地平整前划定表土剥离区域,采用铲运机分层剥离耕作层(厚度 20-30cm ),集中堆放并覆盖防尘网,剥离过程中使用土壤养分速测仪监测有机质含量,确保回填时表土有机质损失率 ⩽5% 。对盐碱地等特殊区域,结合脱硫石膏改良技术,施工后土壤pH 值控制在6.5-8.5 之间,保障作物种植需求。

优化灌排系统生态设计​:灌溉系统采用“分区计量 + 智能调控”模式,根据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杜绝大水漫灌(每亩次用水量控制在 80m ³ 以内)。排水系统预留 10% 的生态沟渠(宽 1-2m ,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既提升排水能力,又为两栖生物提供栖息地。

结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施工前期、过程到后期进行全流程管控。通过完善技术交底、严格材料检验、规范工序工艺、强化人员管理和引入信息化手段等对策,能够有效防范质量风险,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参考文献:

[1] 黄燕玲 .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研究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000(014):4271-4271.

[2] 朱才慧 . 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的施工及术 [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000(005):1291-1291.

[3] 刘栋梁 .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研究 [D].山东农业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