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语文审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验证

作者

郑英

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40266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语文美育评价存在工具缺失与标准模糊的双重困境。据 2023年全国教育调研数据显示,仅 18.6% 的初中建立了系统的语文审美评价体系,而 83.4% 的教师仍采用“印象评分”等主观方法(《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2023)。这一现状与新课标“审美创造”核心素养要求形成显著落差,导致美育实施陷入“无标准可依,无工具可用”的困境。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多聚焦艺术学科美育评价(如音乐、美术),针对语文学科特性的审美评价工具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构建初中生语文审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旨在:1)填补学科评价工具缺失,开发首个符合语文特性的三级评价量表;2)破解美育与应试的对立困局,实证显示科学评价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6.4% )的同时促进学业成绩;3)为区域美育质量监测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推动“五育融合”落地。其创新价值在于首次将项目反应理论(IRT)应用于语文美育评价领域,为核心素养时代的评价改革提供范式转换。

2 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三重理论框架支撑指标体系构建:1)接受美学理论(姚斯,1982)确立“读者反应”评价维度,强调审美体验的主观性与交互性,为本研究“文学鉴赏能力”指标提供理论依据;2)SOLO 分类理论(Biggs,1982)指导构建“前结构 $$ 单点 $$ 多点 $$ 关联→抽象拓展”五级能力发展模型,对应初中生审美认知的阶段性特征;3)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1983)支持差异化评价设计,如语言智能(分析修辞美)与空间智能(绘制意境图)的协同评估。实验数据显示,基于该理论框架开发的测评工具能有效区分不同水平学生,且与教师质性评价吻合度达 81.3% 。理论创新在于将传统美学理论与现代测量学(IRT)结合,突破既有研究的局限,构建了“理论- 测量- 实践”的完整闭环。

3 三级指标体系

本研究构建的初中生语文审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 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 27 个三级行为指标,经德尔菲法三轮论证确立。一级指标包括:1)语言审美能力(权重 30% ),考察语音韵律、修辞手法等形式美;2)文学鉴赏能力(权重 45% ),评估意象分析、情感体悟等内涵美;3)文化理解能力(权重 25% ),检验传统继承、跨文化比较等价值美。二级指标细化如:1.1 语音感知(含重音停连辨别等3 项行为指标)、2.2 情感共鸣(含角色共情等 4 项行为指标)。三级指标采用Likert 5 点量表,例如“能准确标注《春》中排比句的朗读重音”。预试数据显示,各指标鉴别度指数为 0.41-0.78,且层级间相关性显著( r=0.53-0.72 ,)。该体系首次实现:1)量化标准(如“意象分析准确率 ⩾80% ”为达标);2)差异分级(A/B 卷对应基础/ 拓展要求);3)动态追踪(建立个人审美成长曲线)。

4 开发流程

本研究采用四阶混合方法开发评价体系:1)文献分析阶段,系统梳理近五年 128 篇中外文献,提取高频美育要素(如“意象分析”出现频次达 67 次),构建初步指标(含 53 个题项);2)德尔菲论证阶段,邀请多位学科专家(含 3 位特级教师)进行三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 Cr[-0.85 ,Kendall 协调系数从首轮 0.62 提升至末轮 0.81,最终保留32 个核心指标;3)预试修订阶段,在 8 所学校试测,通过项目分析删除 5 个鉴别度 <0.3 的题项,剩余 27 个题项组成正式量表;4)技术校验阶段,运用R 语言进行IRT 分析,各题项难度参数b 值分布在-1.82-

1.63 之间,区分度 a 值均 >0.65 ,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全程采用三角互证法确保效度,教师访谈反馈量表与实际教学需求匹配度达 87.3% 。

5 验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多维度验证策略,在 10 所初中开展实证检验。量化分析显示:1)信度方面,总量表Cronbach's a 系数达0.91(语言审美0.86,文学鉴赏 0.89,文化理解 0.83),重测信度(间隔 4 周) r=0.87 ;2)效度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良好,区分效度检验显示各维度 AVE 平方根(0.72-0.85)均大于维度间相关系数(0.38-0.61);3)实证效度上,量表得分与教师评价( r=0.74 )、学生创作作品质量( r=0.69 )显著相关( p<0.001 )。实验校使用该体系一学期后,学生审美素养达标率从38.2% 提升至 79.6% ,且低分段学生进步显著。质性分析发现, 83.7% 的教师认为指标“可操作性强”,典型案例显示农村校通过“意象分析”专项训练,学生古诗鉴赏得分率提高 41.5% 。研究同时发现,体系对散文(效果量 η2=0.62 )的适用性优于文言文( η2=0.51 ),为后续修订指明方向。

6 应用案例

本研究选实验学校八年级(3)班( N=42 )开展《荷塘月色》美育评价实践。通过三级指标体系实施:1)语言审美,采用Praat 软件分析学生朗读的韵律特征(如“袅娜”一词的声波振幅达标率从 58% 提升至 89% );2)文学鉴赏,运用“意象矩阵”工具评估文本分析深度,83.6% 的学生能准确标注“月下荷塘”的空间层次(前测仅 37.2% );3)文化理解,通过比较朱自清与梭罗的自然观, 72.4% 的研讨报告达到“关联比较”水平。一学期后,该班:1)统考文学类文本得分率( 86.3% )超区平均21.5 分;2)学生自创“都市月色”散文集的审美评分(4.2/5)显著高于对照班(2.8/5);3) 83.3% 的家长反馈“孩子开始主动欣赏文学作品”。案例证实该体系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特别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突出。

7 反思与建议

本研究验证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但也发现三大实施挑战:1)教师评估负担较重(单次测评耗时约25 分钟/ 生),2)城乡差异显著(城市校达标率 79.6% vs 乡村校 63.8% ),3)文言文适用性较弱(效果量η2=0.51 )。建议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开发 AI 辅助评分系统(试点显示可缩减 60% 评估时间),2)建立“城乡美育帮扶共同体”,3)增设文言文专项指标(如“虚词表情功能分析”)。未来研究应着力于:1)构建 K-12 一体化评价体系,2)探索美育评价与升学改革的衔接机制(如将审美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3)研发沉浸式VR 评估情境(试点校使用率已达 92% )。这些改进方向将进一步提升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普适性,为新时代美育改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美育评价实施指南》[R]. 北京:2023.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 2024 年度课题《农村初中艺术学科融入其他学科提升美育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2401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