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理论样态与实践效应
谢占山
吐哈油田公司消防支队(保卫部、武装部) 新疆哈密市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理论样态
(一)内隐需求驱动的自发内化过程
受教育者大多出于自身无意识层面的需求,如文化氛围的自然浸染、历史传统的潜移默化继承等,从而自行接受并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于是便形成了带有“前见”特征的内化结果 [1]。但是自发内化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受教育者也许会被外界因素干扰而产生“假性需求”。譬如,在消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之下,将物质追求置于精神需求之前,盲目的从众状态会使得内化停留在表层,无法形成稳定而深刻的认同,最后造成内化效果呈现出短暂化的特征。
(二)教育者主导的自主内化
该样态从教育者的主动引导开始,教育者系统地传授理论,准确地阐述价值,有针对性地引导思想,帮助受教育者划定认知界限,辨别是非对错,但是内化能否真正完成,关键还是在于受教育者的理性判断能力与主动选择意愿,两者形成“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如果教育者自身主导性有所下降,比如知识更新落后于时代发展引发“本领恐慌”,或者教育方法固守老套,缺乏分众化设计,造成受教育者在内化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内化的自主性和深度随之降低。
(三)环境驱动的自我内化
社会环境属于重要的隐性教育载体,依靠舆论氛围,实践场景等要素来推动受教育者去思考理论价值,并促使受教育者将所学付诸行动,体现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抵御风险挑战以及不断反思自己等方面,但数字时代背景给环境驱动带来新的阻碍,信息茧房限制受教育者的视野,使之无法彻底知晓社会现状,而且激烈的竞争压力可能会磨损受教育者的行动力,有些青年职工面对“内卷”引发的焦虑感到“躺平”,从而丢失对个人成长的主动规划能力,更少会用实际行动参与环境改变的积极性就更不强,环境驱动的自为内化也难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践效应
(一)内在需求不足加剧,自发性弱化
受外界多元思潮和社会现实的影响,部分青年职工的内在需求发生异化,进而导致自发内化的动力持续衰减 [2]。一方面,消费主义等思潮带来的“虚假需求”不断膨胀,青年职工的注意力被过度引导到物质层面,精神需求逐渐被遮蔽,需求结构呈现出“平面化”的特征,更倾向于满足即时、功利的需求,忽视理想信念、精神境界等深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缺乏理性判断能力,青年职工在复杂的需要选择中无法分辨哪些是合理的、正当的需求,在面对内化的要求时缺少坚定的价值立场,内化所需意志力被消解。
(二)教育者主导性减弱,增强受动性倾向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教育者主导性强则内化效果好。当前,教育者主导性正遭受双重冲击,受教育者在内化过程中主动性倾向愈发明显。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社会思想观念愈发复杂,部分教育者由于知识储备更新不及时、对新思潮研判能力不足等原因产生“本领恐慌”,无法精准回应职工因成长背景、认知特点差异而产生的分众化需求,教育者的引导力自然就大打折扣;高科技时代到来,对教育方式提出从“经验主导”到“科学主导”的要求,部分教育者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能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教育过程,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传播路径与青年职工的接受习惯相脱节,教育者的主导性也大打折扣;受教育者更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主动内化的意愿难以被激发[3]。
(三)环境挑战对自我效能的消解作用
社会环境是内化的重要支撑,社会环境所遇到的很多新挑战正在逐渐消耗着受教育者的自为的效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内卷”的焦虑感使一些青年职工选择“低欲望生存”,即降低自己的理想追求、减少自己对社会事务的关心,不仅会直接导致其失去为理想而奋斗的动力,更会在面对内化要求时缺少把理论变为行动的积极态度;数字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使青年职工长期处于海量而零散的信息冲击之下,价值整合能力被逐步侵蚀——难以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核心价值、建立完整的精神世界,在实践时也就难以产生稳定的行为自觉,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环境对自我内化的推动作用就被严重削弱。
三、实践优化路径
(一)激发内生动力,破解自发性弱化难题
要解决内化动力缺乏的根本办法就是激发起个体自身的驱动机制,应当促使学习者去深入探究自身需求的本质属性,通过理论阐述和实例剖析,帮助他们辨别出“真实的精神向往”和“表面的物质贪欲”,而且要加强理想信念的引领效果,让青年职工体会到精神追求对于自身价值达成的意义,从而自动放弃功利主义取向,可以依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搭建起价值认同的平台,组织一些志愿服务、红色文化考察之类的项目,让职工在亲身经历当中领悟到社会的价值意义,把抽象的认知变成具体的情感认同,做到从“知识接纳”走向“行为落实”的深层转变,进而给持续内化赋予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
(二) 增强教育者主导性,纠正受动性倾向
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内化过程的方向与成效,要从能力提升和方法更新两个层面去改善。从理论上来说,教育者要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于复杂社会现象的解释能力,提高对于多种思想流派的辨别水平,在价值引导过程中既要“讲清楚道理”,也要“回应质疑”,并且要积极顺应数字化转型的大势,全面利用智能化媒体平台来推进教学实践,依靠大数据技术准确掌握职工的心理特点,利用微视频、虚拟现实等各类媒介形式充实教学手段,进而优化理论知识的传播效率和青年职工群体的认知接受度。分层观念的教育能力体系,通过常态化调研获取各阶段职工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数据,精准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避免“一刀切”的机械灌输,实现教育引导做到“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改变学习主体的被动接受状态。
(三) 强化目的导向效能,提升自觉性水平
要改善内化自觉性,关键是要形成有明确指向性和感染力的目标体系,这就需要依靠系统改良和评价机制革新来达成协同作用。站在教育系统的视角上,应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按照各个阶段职工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规划出递进式的教育目标。小学重点放在情感培育方面,初中着重于价值引领,高校则关注于实践认同培养,防止将目标设定得脱离实际需求,可以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效,将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成果等新鲜素材纳入教学过程,加强目标导向的时代联系和现实指向。构建评估体系的时候,不要抱有功利主义想法,而是要采取以“价值观内化程度”为关键要素的综合评价框架,重视受教育者信念稳定程度、道德行为是否一致等“质性方面”,而不是仅仅依靠分数或者科研成果之类的“量化指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具备系统性且动态性,其发展路径可以依靠理论体系搭建和实践成效评定,通过需求激发、主体带动、环境改善以及行为加深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促使从单向灌输向自主内化方向转变。展望未来,在数字化转型期间,要重视此过程的适配性改良工作,为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健 , 王潇庆 , 吴蓉 . 实践 " 行走的思政课 " 淬炼思政引领力[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21).2. 王东晗 .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理论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2022.3. 翟丽群. 建设场域课程 创新法治教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47):81-83.
作者简介:谢占山 1974.09 男 内蒙 汉 本科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