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杨丽玲
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第一小学 165456
摘要:随着各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学生在校课后服务后,教师和学生共处的时间增多,在校时间较以往延长,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以往更重要。边远地区乡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小学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对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而关注师生成长,关爱师生心理健康,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氛围营造。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气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学校品位。
本文将分析乡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一、乡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自从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国家逐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到2023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然而自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随着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延长,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很大,身处北疆的乡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仍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表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乡村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低龄化趋势。
近几年,乡村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的人数逐年增加。疫情之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小学二年级的同学出现考不好揪头发、掐自己身体、个别害怕上学,不愿意走进校园。
(二)乡村学校德育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城镇乡村小学随着大量离异家庭的出现和留守儿童的增多,打破了一些孩子心理平衡,出现严重的自卑感。他们心理脆弱、性格怪僻、缺乏热情和活力,离家出走和违反校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对手机产生依赖,手机成瘾、心理疾病等现象正在危害乡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分析乡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乡村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德育中的应用模式。
(三)乡村小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表现及特点
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功利化倾向,使学生表现出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令家长、老师非常头疼。而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又在各个年纪有明显不同,我们结合课题《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面向教师、家长、学生分别发放了调查问卷,最后,总结出乡村小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表现及特点。
二、边远地区乡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乡村学校一直面临着许多办学问题:一是“硬件 ”设施困难,如资金投入不足、缺少教学设备、专任教师;二是“软件 ”未达标,办学质量差 、管理理念落后、对教育变革反应缓慢。我国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亟待大力提高。导致乡村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乡村小学仍然注重智育,轻德育,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不能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简单功利化,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
2.城镇乡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增多。父母离异导致隔代抚养,孩子疏于照顾,亲子关系疏远,沟通不畅。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长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略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2.学校德育活动单一,缺少丰富性,缺少聚焦生命内涵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育人活动。学生网络依赖,手机、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对学习兴趣降低,缺少学习动力。
3.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学习压力增大,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迅猛,烦恼多。
4.教师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发展,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习困难、学习自信心缺乏。
三、如何改进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校园文化建设,让孩子健康成长?
边远地区乡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都是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产生的。疫情之后,人工智能时代,物质发展的脚步太快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近几年,乡村小学学生抑郁、焦虑导致自残的人数逐年上升,我们针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采取哪些育人策略呢?如何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在扎实落实双减政策,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的形成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新时代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例如学习“情境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能够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积极心理学视角赋予孩子自信、感恩、快乐、平静等优秀心理品质。
2.遵循身心成长规律,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任何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再到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定建立在教育方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之上。
如果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会让学生童年十分痛苦,感到学习是一种折磨,补单成绩平平,还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我们应该知道小学一直三年级,重点培养勤奋感、自信心、自尊心的人格品质。四至六年级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任务,悦纳自己的青春体貌,合理缓解学习压力,愉快平稳度过青春期。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激发学习和游戏兴趣,1.创设有情趣的学习情境
2.呵护儿童好奇心、保护自信心
3.结合学科内容,融入趣味游戏、比赛
其次,培养好习惯
1.低年级按时写作业
2.喜欢朗读、背诵
3.做家务 4.整理书包
高年级育人策略
1,培养集体主义意识最佳时期
品格教育 家国情怀
2.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期
3.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各年级育人策略侧重点表格
4.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艺术社团活动,保证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学会一种艺术技能,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擅长 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机会,留下一件满意的作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学校每年举 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活动,充分为学生搭建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 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机会。师生每天都进行训练项目,每到艺术节,师生同台献 艺,欢声笑语在校园上空飘荡. 。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大、中、小队系列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才华,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我校共开设35个精品社团,包括街舞、民族手工、EV3机器人、阳光心理等,我们以贴近和服务学生为宗旨,精心打造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竭尽全力打造乡村孩子们的课外乐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我们乡村少年宫成为学生开心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让孩子们在立体的、多彩的乡村少年宫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快乐健康的成长。 在社团活动中孩子们既陶冶了情操又发现了特长,最重要的是有好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以及比赛找到了自信,收获了成功感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成长成为校园主题。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对孩子们的影响却是直观的。我们根据师生问卷结果,加强我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追溯学校历史,发挥自身优势,继承民族传统,结合实际探索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老师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教育顺应天性、符合发展特点,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通过喜欢的事让他自然成长,让师爱、师德落实教师在一言一行中,我们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魅力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各学科、各项活动中。
1.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开展“诵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诵读比赛。在丰 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师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每天清晨走进校园,室内是朗朗的 读书声,操场是手拿书本的孩子.如今孩子们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一至六年级的 学生们要会背《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增广贤文》《论语》 和古诗词,六年级学生读完小学必读的一些名著。深厚的文学底蕴从小奠基,为将来成长打下基础。
2.借助乡村自然景观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为弘扬家乡乡土文化,我校先后开展八次师生研学活动。开展劳动研学体验活动,“走进达尔滨 探秘大自然”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研学。
3.营造多彩校园环境,给予学生心灵温暖
我校无论从学校规划建设还是环境布置都比较注意营造文化氛围。
校门书写“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校门两旁是绿化、亮化、美化带。体现学 校办学理念,构筑大杨树一小特色“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 ”,学校的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校徽、校歌、文化橱窗、室内外文化长廊等。逸夫楼的墙上是熠熠闪光的逸夫楼是八个字校训“健康、明礼、乐学、创新 ”。
教学楼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阳光体育运动,可爱的家乡山水画; 移动宣传板体现学校魅力特色,一幅幅图片,事迹简介,激发了教师学生构建魅力文化的内驱力。教学楼内外处处有德育标识。
楼内的走廊上,丰富的古代文化经典熏陶;一楼文明行为习惯;二楼是 图文并茂的古诗词、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三楼是艺术陶冶;启智楼三、四楼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四楼是学生书法作品展区。
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腾飞》校报,板报、队报、《绿茵》心理健康教育报; 班级文化建设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盆花、绿化带寓意学生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4.组织传统文化实践,融入多元心育知识
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红领巾试验田、公益劳动、社区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扎实推进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活动。各班根据学生特点、班主任治学特点,让班级特色文化成为学校文化最有力的推动者。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净土,处处充满文化气息,学校文化建设要从细微处入手,小处着眼,师 生形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基金资助: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2JGH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