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化学教学项目化设计与实施探索
张黎 吴文琪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273100
摘要:职业教育化学课程与行业实践的脱节问题亟待创新性解决方案。本文通过解剖临床检验、药物制剂等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建立了“问题链牵引-任务群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证实,通过真实工作情境的任务迭代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力与规范操作意识,为培养“懂原理、会操作、能应急”的医技人才提供课程改革范本。
关键词:工作流程重构;情境化教学;职业能力整合;医药化学
引言
在医疗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化学课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虽然熟记了酸碱滴定公式,却在面对ICU输液配伍禁忌时束手无策;掌握了分光光度计原理,却处理不了检验科异常样本的预处理问题。这种“课堂实验室”与“医院检验室”的鸿沟,暴露了传统学科式教学的深层次危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要求教师化身“临床案例设计师”,将药物稳定性测试、医疗废水处理等真实任务转化为教学载体。
一、职业情境解构与知识重组
医药卫生领域的化学应用具有严格的流程规范与突发应对特性。课程设计需以临床检验科、医院制剂室的工作日志为蓝本,抽离出二大核心模块:
(一)医疗场景下的化学操作规范
医药卫生领域的化学实践紧密关联临床安全与院感防控需求,教学需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规范深度融合。以《中国药典》标准为框架设计的“手术器械酶洗液配制”项目为例,课程通过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典型任务链展开:学生在完成溶液浓度精准计算、缓冲体系pH动态调节、生物膜清除效果验证等环节时,需同步遵循医疗消毒技术规范与生物安全标准。例如,针对手术器械预处理流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络合反应原理,还需模拟手术室突发器械锈蚀情境,引导其基于EDTA溶液特性设计除锈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综合考虑器械材质耐受性、处理时效性及环境安全要求,逐步形成以化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将理论渗透于操作流程的设计,既强化了医疗感染控制意识,又培养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职业素养,使知识习得与岗位需求形成有机衔接。
(二)检验流程中的仪器分析应用
检验科室的仪器分析能力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课程重构需注重真实工作流程的完整性。以分光光度法在血钙检测中的应用为例,在教学中可突破传统仪器原理讲解模式,将它拆解为完整的检验任务链:从抗凝管真空度验证、标准品梯度稀释到异常数据溯源,每个环节均设置典型临床问题。例如,在标准曲线制作阶段,教师引入检验科常见干扰因素——溶血样本对吸光度的异常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血红蛋白特征吸收峰进行干扰排除。通过还原检验报告单生成的全过程,学生不仅掌握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更深刻理解“数据质量即生命”的职业准则。这种以检验流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处理样本预处理偏差、仪器参数漂移等实际问题时,能系统运用化学分析技术,形成严谨的数据分析与质控意识,为临床检验岗位培养具备全流程思维的技术人才。
二、阶梯式项目孵化体系
实施过程需建立“仿真→实操”的能力进阶机制:
(一)虚拟仿真筑基阶段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为医疗化学教学搭建了安全且高效的能力培养平台。在ICU营养液配伍禁忌模拟场景中,学生通过3D交互系统自主调配不同浓度的葡萄糖酸钙与磷酸盐溶液,动态观察沉淀生成的临界条件。当虚拟患者病历提示需同步补充钙与磷时,系统通过溶度积计算自动触发配伍预警,直观呈现晶体析出对输液管道的堵塞风险。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调整药物浓度与输注顺序,还要结合患者肾功能指标判断配伍可行性,从而将抽象的溶度积原理转化为临床决策依据。这种虚实结合的训练方式,既避免了真实医疗场景中的操作风险,又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应用逻辑,为后续实体实训奠定扎实的认知基础。
(二)实体实训强化阶段
实体实训环节需注重真实医疗场景中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以医疗废水处理项目为例,初级任务要求学生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含六价铬废水,通过调节pH值促使铬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铬沉淀,在此过程中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控制要点。中级任务进阶至吸附法工艺设计,学员需在限定预算内筛选活性炭、沸石等不同吸附材料,通过吸附容量与再生成本的综合比选确定最优方案。高级任务则侧重系统性思维训练,要求学生依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处置流程,涵盖废水收集、预处理、末端处理及监测等完整环节,同时模拟环保督查中的文书审查与现场核查流程。通过角色扮演与任务分级递进,学生逐步建立起从单一技术操作到全流程管理的职业能力体系,强化规范化操作意识与多维度问题处理能力。
三、教学实施的双螺旋驱动
保障体系需形成“标准牵引+动态迭代”的协同机制:
(一)行业标准嵌入式评价
行业标准与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是保障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医化操作评估手册》的制定与应用为例,课程将医疗机构的操作规范转化为可量化的教学评价维度。在微生物培养基制备实训中,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灭菌效果的生物验证,更将操作规范细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如酒精灯使用后是否及时加盖、灭菌器械的摆放是否遵循无菌区划分原则、实验台面消毒是否达到接触培养皿前的标准等。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需同步接受操作规范与实验结果的二元评价,例如在配制手术器械清洗液时,除检测溶液去污能力外,还需复核天平校准记录、试剂开封日期核对等规范性动作。
(二)岗位问题反哺机制
临床实践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衔接依赖于持续的问题反哺机制。学校可建立医院检验科与学校的协同教研平台,以及时捕捉临床检测中的特殊案例。例如,针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样本导致的电解质检测假性低值现象,教学团队开发专项实训模块:学生需运用离心技术分离脂血样本,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结合患者用药史分析干扰源。此类真实案例的引入,使教学内容始终与临床前沿问题保持同步。为了保障反哺机制的有效性,教学团队可定期参与医院疑难病例讨论会,收集检验科仪器报警日志中的异常数据,将其转化为“仪器参数漂移校正”“干扰物排除策略”等教学项目。
结语
本研究基于医疗工作流程的化学项目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脱节难题。以真实岗位任务为载体的“问题-任务”双驱动体系,使学生在情境化项目中实现理论认知与操作能力的有机整合。该模式为培养符合现代医疗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课程改革方案,为职业教育化学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开辟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吴硕. 高职实训课教学内容重构与混合式教学设计应用——以智能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J]. 电大理工,2023(2):44-51.
[2]左常江,张聪,侯同刚,等.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仿真教学改革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30-33.
[3]王璐,徐国庆.从工作过程到知识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新发展[J].职教论坛,2020,36(11):64-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