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刘雪超
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 068350
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病理基础,其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直接关联缺血性事件发生风险。不稳定斑块易破裂并形成血栓,危害更大。相比 CTA 或 MRI,彩色多普勒超声具备无创、经济、重复性强等优势,能够清晰显示斑块的回声特征、表面形态及 IMT 变化,辅助判断其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 60 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资料,探讨多参数超声在识别不稳定斑块中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临床预警能力。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分组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6 月期间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诊断为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 60 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存在粥样斑块,年龄 40~80 岁,排除伴发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者。
根据斑块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影像特征,参照既往研究标准及文献资料,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30例)与不稳定斑块组(30 例)。
稳定斑块定义:斑块表面光滑、形态规则,回声均匀或为高回声,结构致密。
不稳定斑块定义:斑块表面不规则、粗糙或溃疡样改变,回声不均匀,多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部分可见内出血或斑块内点状高回声。
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 GE LOGIQ E9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配备 7-12MHz 高频线阵探头,由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完成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依次扫描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区及颈内、外动脉。
主要观察及测量指标如下:
斑块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斑块回声类型:均质性强回声、均质性低回声或混合回声
斑块表面:光滑或粗糙、有无溃疡样改变
内中膜厚度(IMT):选择远壁清晰段,测量 3 次取平均值, IMT≥1.0mm 判定为增
有无钙化、内出血等声像特征一并记录
3. 数据收集与处理
所有超声检查图像均由两名资深超声医师独立判读,发生分歧时由第三人复核。数据由专人录入Excel 表格,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各项超声参数及斑块稳定性判断结果。
统计分析采用 SPSS 26.0 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检验;
应用 ROC 曲线分析斑块回声、形态、表面特征、IMT 等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预测效能,计算 AUC值;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共纳入 60 例患者,其中稳定斑块组 30 例、不稳定斑块组 30 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详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常见基础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2.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比较
不稳定组中低回声斑块、表面不规则、混合回声及斑块内点状高回声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稳定组( P<0.05 );IMT 值在不稳定组亦显著增厚,提示上述超声特征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详见表 2
表 2 两组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比较

注:不稳定组中各项危险超声特征均高于稳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超声指标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对影响斑块稳定性的主要超声指标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低回声斑块、表面不规则及 IMT增厚均为独立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 4.32、3.98 和 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 3
表 3 超声指标与斑块稳定性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注:低回声、表面不规则和 IMT 增厚均为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4.ROC 曲线评估超声指标的预测效能
将低回声斑块、表面不规则和 IMT 等单项及联合指标进行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项指标联合预测不稳定斑块的 AUC 达 0.873,优于各单项指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 86.7% )。详见表 4。
表 4 ROC 曲线分析超声指标的预测效能

注:三项超声指标联合判断对不稳定斑块预测效能最高,具备临床实用价值。
三、讨论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是影响脑卒中风险的关键。不稳定斑块在超声下多呈低回声、表面不规则,伴IMT 增厚。Logistic 回归及 ROC 分析显示,三项联合预测效能良好( AUC=0.873 )。超声检查具备无创、安全等优势,适合动态监测,值得在高危人群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母衡,张群霞.颈动脉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24,30(12):1517-1522.
[2] 董雪佳,刘雅虹,海俊杰,等.高分辨 MRI 与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 31(8):803-807.
[3] 侯晓莹.综合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络脉亢生"的证候特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