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第一学段“问题解决”教学探析
肖艳花
吉安县城北小学 343000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 “问题解决” 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教学现状、实施路径与实践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提出通过情境化问题设计、多元化方法引导、跨学科知识整合等途径,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第一学段;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第一学段(1-3 年级)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问题解决” 教学不仅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问题情境脱离生活实际、解题过程偏重机械模仿、思维培养流于形式等现象。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 “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与第一学段 “问题解决” 教学的内在关联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能力,而 “问题解决” 是培养这些素养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抽象),运用逻辑推理分析数量关系(逻辑推理),并通过数学运算得出结论(数学运算)。这些过程与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第一学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依赖于直观经验。因此,“问题解决” 教学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借助实物操作、图形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逐步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当前第一学段 “问题解决” 教学的现状分析
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问题情境过于抽象或脱离实际。例如,用 “工厂生产零件” 等远离学生生活的场景作为问题背景,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一些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解题步骤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学生往往通过记忆公式或模仿例题来解决问题,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因而。传统评价方式侧重结果的正确性,忽视了对学生解题思路、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 “问题解决” 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多维教学策略的创新实施
创设生活化情境是培养数学抽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融入具体场景,如在 “加减法应用” 教学中,通过 “超市购物” 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 “总价 = 单价 × 数量”“找零 = 支付金额 - 商品总价” 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二)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结果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需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合作表现及创新意识,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追踪其成长轨迹。例如,在课堂观察中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小组讨论中的逻辑表达能力,在作业中分析其解题思路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过程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 “能否解决问题”,更要关注 “如何解决问题”。通过对解题过程的细致观察与分析,教师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与优势,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这种评价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其在问题解决中主动尝试、大胆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 “认识人民币” 教学为例
生活化实践教学:“认识人民币” 单元的沉浸式教学设计
在小学数学第一学段 “认识人民币” 单元中,教师创新设计 “模拟商店” 实践活动,通过情境化、任务化、思维化的教学策略,将抽象的货币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体验,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情境创设:搭建生活化学习场景
教师将教室为做微型商店,货架上陈列铅笔、笔记本、橡皮等文具及简易玩具,每件商品均标注清晰的价格标签,涵盖 1 元、5 元、10 元等基础面值。教室墙面张贴 “促销海报”,营造真实的购物氛围。
任务驱动:在角色扮演中深化数学应用
学生分组扮演顾客与售货员,使用虚拟人民币开展购物活动。教师设置阶梯式任务:基础任务如 “用 10 元购买两件商品”,要求学生通过加法运算确定商品总价;进阶任务如 “计算购物后的找零金额”,引导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引导:在问题探究中发展数学思维
活动中,教师通过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针对 “如何用 10 元购买两件商品”,教师提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方式?” 激发学生尝试多样化的计算路径;针对支付环节,教师追问:“除了直接支付 10 元,还可以用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组合付款?” 引导学生探索人民币的面值组合逻辑。
评价反馈:多维评估核心素养发展
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表和即时反馈,从数学运算、沟通协作、问题解决三个维度评价学生表现。例如,观察学生能否准确计算总价与找零(数学运算)、能否清晰表达购物需求(沟通能力)、能否创造性地提出支付方案(实践灵活性)。对于计算失误的学生,教师引导其重新梳理步骤;对于提出独特支付方式的学生,教师则鼓励其分享思路。
“模拟商店” 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化情境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 “做中学”“用中学”,不仅深化了对人民币和加减法的理解,更在情境化问题解决中培养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为第一学段数学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彰显了生活化教育的独特价值。
六、结论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第一学段 “问题解决” 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鼓励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注重跨学科知识整合,并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何陈红.扑克牌·游戏·数学——小学数学第一学段非纸笔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4,(Z2):4-6.
2.刘玉霞,牛书云.“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单元教学实践——以《混合运算》单元为例[J].教育视界,2024,(24):37-41.
3.韦艳花.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8):106-109.
4.罗丽.小学数学“看、想、做、检”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5,(05):59-62.
5.赵金玉.基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考[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乌鲁木齐市第109中学;,2023:588-590.DOI:10.26914/c.cnkihy.2023.03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