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理念下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困境与破解
陈怡
黑龙江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150006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作业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减负增效”理念的关键抓手。本研究结合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理论知识的新视角提出了作业管理的策略。通过构建个性化作业定制模式、搭建智能化作业评价与反馈平台以及打造家校社协同的作业管理生态系统等策略,旨在突破传统作业管理的局限,为小学生营造健康、高效、富有活力的作业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减负增效;小学生作业管理;个性化作业;协同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难度,全面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以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1]。在“减负”政策背景下,高效作业成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要持续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师也得不断对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加以优化[2]。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小学生作业管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作业量和难度虽有所减少,但形式单一、内容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现象依然普遍;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家庭教育资源差异进一步加剧了“隐性负担”。而作业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是连接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重要桥梁,其设计与管理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关乎其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3]。“学业负担”是个关系性的概念,由主客体交互产生,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时所产生的生命消耗以及个体对此消耗的认知与感受,“教育质量”指的是教育系统过程里固有特性符合相关利益主体要求的程度,而它的高低主要由评价的好坏情况来决定[4]。“减负增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并非简单地减少作业数量或降低学业要求,而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过程与作业环节的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时间战术”与“题海战术”,以创新的教育思维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达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减负增效”理念下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困境剖析
如今小学生作业管理暴露出作业量与质量失衡、个性化设计不足、评价机制单一低效以及家校社协同管理脱节等四大突出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政策的实施效果,还对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作业量与质的失衡
在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持有一种普遍的教育观念,即把作业当成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完善[5]。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小学生作业量过多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书面作业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不仅挤占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时间,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兴趣特长发展受限,而且容易使学生在长期的疲劳作战中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与此同时,作业质量有高有低,存在部分作业的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及认知水平不相契合的情况。
(二)作业设计的个性化缺失
传统的作业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缺乏差异性和层次性[6]。差异性体现在其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层次性体现在教师通常依据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统一布置作业,所有学生面对相同的作业任务与要求,这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吃不了”,在繁重的作业压力下逐渐丧失学习信心。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落实,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多元智能的培养。
(三)作业评价的片面与低效
在作业批改与反馈方面,评价的方式和评价反馈的用语都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7]。一是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基本以教师评价为主,这样难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二是评价方式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只看重作业答案正确与否,却忽略了对学生作业时思维过程、努力程度以及创新表现等的评价。最后在反馈阶段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往往不能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给予评价反馈,从而导致反馈的一个延时,这样学生在作业中遇到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四)家校社协同作业管理的脱节
小学生作业管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与社会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家校合作参与作业管理时存在出发点不统一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缺乏参与教育的意识,以及教师对家长教育能力不够信任等原因所致[8]。其次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单向的灌输为多,缺乏适当的交流,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9]。并且社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社区教育机构、文化场馆等与学校作业管理的互动合作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学习与实践平台。家校社协同作业管理的脱节严重削弱了作业管理的整体效能,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减负增效”理念下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困境破解
2021年4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提到当前学校作业数量过多等突出问题,并且从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严格控制书面的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的类型方式、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落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教育质量[10]。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出台《义务教育学校作业设计与完成指导实施意见》,对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数量、时长、布置方式做出了全方位的指导和规范[11]。成都市教科院也印发了《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在作业设计和作业实施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此外还提出建立学生的作业档案,以此跟踪分析学生学习的实时情况,最后结合技术赋能做出诊断[12]。根据对作业管理相关政策的阅览以及学者们观点的梳理,在总结了它们的共性后,下文具体从搭建智能化作业评价与反馈平台与构建家校社协同的作业管理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作业管理策略。
(一)构建个性化作业定制模式
构建学生学习画像。数据起着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作用,能够驱动作业管理变得更加精准,进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知晓过往情况、把握当下状况以及预见未来发展[13]。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学习画像精准刻画学生的学习特征,为个性化作业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对于喜欢阅读且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可增加文学作品深度解读与创意写作的任务;对于数学学习有困难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好的学生,可布置更多与几何图形相关的直观性、趣味性作业。
设计分层作业体系。教师在致力于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时,还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14]。基础巩固型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方法。能力提升型作业在巩固基础的上,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思维能力的拓展,适合学习能力中等偏上的学生。拓展创新型作业则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创新思维激发与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针对学习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二)搭建智能化作业评价与反馈平台
应用智能批改系统。通常教师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批改学生的作业,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不高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有效的数据反馈[15]。此时引入先进的智能批改系统,对客观性作业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进行自动批改,提高批改效率与准确性。智能批改系统不仅能够快速给出作业答案的正误判断,还能详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如错误类型、错误知识点分布等,并生成可视化的学情报告供教师参考。
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作业评价方式,使其成为涵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统一知识技能评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综合性评价。该体系的评价指标涉及多个维度,像作业完成的准确性、时间效率,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思维创新表现、态度及努力程度,还有合作学习能力等。
实时反馈与个性化辅导机制。大数据技术能记录教师对学生作业反馈的情况[16]。依托智能化作业评价平台,实现评价反馈的实时化与个性化。当学生完成作业提交后,平台立即生成评价结果与反馈信息,并推送给学生与教师。反馈信息不仅包括作业的得分与评语,还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相关知识点讲解与拓展学习资源推荐。教师可以根据平台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提升学习效果。
(三)打造家校社协同的作业管理系统
构建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它是推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助力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要想实现家校合作共育,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机制,让家长充分融入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17]。向家长宣传“减负增效”理念与学校作业管理政策,指导家长正确认识作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学习表现,实现家校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家长则积极配合学校的作业管理工作,在家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为学校作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充分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小学生作业管理的空间与渠道。学校加强与社区、文化场馆、科技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例如,学校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参加阅读分享会等。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环境调查、垃圾分类宣传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将社会实践成果融入到作业评价体系中,丰富作业评价内容与形式。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校园,如科学家、企业家等,举办专题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打造个性化的作业定制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因材施教。搭建智能化作业评价与反馈平台提高了作业评价的效率与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精准、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打造家校社协同的作业管理生态系统整合了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了教育合力,为小学生作业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策略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减负增效”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在小学生作业管理策略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但就如何进一步优化个性化作业定制的模型,提高它的精准度。如何更好地融合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带来更多创新性的元素。如何在作业管理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等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不断完善基于“减负增效”理念的小学生作业管理策略体系,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富有活力的作业环境,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助力而非负担。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21-07-24)[2024-12-0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肖正德.“减负”背景下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4):50-55.
[3]曾春妹.中小学生课外作业的有效设计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12(36):65-66.
[4]倪娟,陈振.“减负”与“提质”的价值弥合与关系澄清——“双减”政策实施后“不减反增”风险防范[J].教育学报,2023,19(1):126-137.
[5]任宝贵.家庭作业观之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0(7):44-47.
[6]毋丹丹,黄爱华.“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的五个关键[J].课程,2022,42(6):98-103.
[7]吴艳玲.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4(3):18-19.
[8]徐建华.从家校合作的视角关注学校改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0(2):33-36.
[9]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7-33.
[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2024-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4/t20210425_528077.html.
[11]沈阳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留作业指南”[EB/OL].[2024-12-05]. https://m.gmw.cn/2022-01/05/content_1302749711.htm.
[12]成都印发《成都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切实践行教育减负提质—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EB/OL]. [2024-12-05]. https://www.sc.chinanews.com.cn/bwbd/2021-11-25/158834.html.
[13]张志华,王丽,季凯.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教育评价转型:技术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5):33-39.
[14]贾红艳.完善初中作业管理的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1):30-31.
[15]姜雨晴,张学波,林书兵,等.数据赋能作业减负: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24(1):25-30.
[16]郝琦蕾,范小彩.大数据赋能作业管理:基本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3(3):27-33.
[17] Costa M, Cardoso A P, Lacerda C, et al. Homework in Primar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Pupil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17: 139-148.
作者简介:陈怡,1999年8月11日,汉族,女,重庆,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