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儿科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构建与应用
王雪洁
西安市儿童医院 710002
摘要:目的:探究儿科患者安全管理中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儿科2024年1月~2024年12月间开展手术的患儿进行研究。共纳入100例患儿,以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均分2组。对照组50例,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50例,构建并应用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儿科患者安全管理中,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构建与应用的价值较高,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安全管理;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前言
儿科主要负责新生儿至14周岁儿童的疾病防治、保健及身心发育工作,因护理对象具有特殊性,故而对护理质量要求也更高。且有研究表明,儿科患者手术中,30%~50%的不良事件可以有效预防[1]。因此,进一步加强儿科手术患者的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敏感指标是一类良好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可客观、真实反应护理质量,利于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2]。本文即选择儿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类患儿安全管理中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效果,为改进儿科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更多参考,见下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儿科2024年1月~2024年12月间开展手术的患儿进行研究。共纳入100例患儿,以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均分2组。
对照组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3例;平均年龄(8.55±1.05)岁,最低4岁,最高14周岁;平均手术时间(1.85±0.42)h,最短55 min,最长3 h。
观察组中,男/女(例)=28/22(例);年龄4~13岁,均值(8.40±1.16)岁;手术时间52 min~3 h,平均(1.88±0.40)h。
两组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病情明确,符合手术指征,择期手术;资料完整;家长签署同意研究书。
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患儿;同期参与其余研究的患儿;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儿。
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具体:做好患儿术前准备工作,如术前备皮、灌肠等;而后遵从手术规范与要求协助医师完成手术,含无菌操作、递送手术器械、完成抽吸操作、体位管理等内容。
观察组则构建并应用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具体:(1)构建敏感指标:手术室护理成员开展集中讨论,借鉴框架-过程-结果模型,得出结构指标、环节指标、结果指标三类敏感指标,并结合文献资料、专家研讨以及德尔菲法删减敏感指标,最终形成6个结构指标(层级护士配比、人力资源配置、手术设备与药品准备齐全、危机处理、专科技能、儿童安抚用具配备)、8个过程指标(患儿身份核对、手术部位标识核查、体位摆放、用物清点、约束带使用、术中保暖、患儿关爱、术前宣教)、11个结果指标(烫伤或灼伤发生、术中低体温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外周静脉外渗、跌倒或坠床发生、异物遗留、标本送检合格、家长满意度、手术室护士满意、手术医生满意度)。(2)敏感指标应用:基于敏感指标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建立健全非惩罚性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手术室护士上报不良事件,提升预防意识;如完善患儿压力性损伤管理,术前做好患儿压力性损伤评估,术中做好患儿体位变换;如术中开展针对性体温护理,合理运用适宜调整手术室温度与湿度、加温输液等方法。
3.观察指标
3.1比较两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
主要有手术用物清点缺陷、患儿术中低体温、患儿术中误吸三类。
3.2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得分
由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组评估,含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手术配合、团队协作、应急处理五项内容,各项分值100,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以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详情见表1。
2.两组护理质量得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详情见表2。
讨论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因年龄小、认知不足,患儿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沟通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加之对环境的陌生感,也容易出现紧张、恐慌等负性情绪,阻碍护理工作开展,使得术中极易出现压力性损伤、信息核对出错等不良事件,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加强儿科手术患者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基础。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一种通过测量护理工作结构、过程、结果反应护理工作对患者结果的影响,从而评价护理质量的技术[3]。本文中,本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结合手术室现状、儿科患者特点,经由集中讨论、文献查证、专家研讨等步骤,共得出三类敏感指标(结构、环节、结果三类,共25个指标),突显了儿科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核心问题,而后基于上述敏感指标,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实现护理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改进,从而改善患儿手术环境,缓解患儿负性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手术,并提升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落实预防工作。本文中,观察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护理质量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便证实了儿科手术患者安全管理中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构建与应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儿科患者安全管理中,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与应用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念金霞,陈品英,薛云琴. 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降低患儿术中用物清点缺陷率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1):16-19.
[2]卢焱,黄贇,邱婧.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敏感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8):142-144.
[3]卞伟峰,辛玲,伏瑜,高蓓蓓.构建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0,27(5):59-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