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物联网的压缩机轴承故障智能诊断系统开发

作者

龚健

天津市万全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271

1、引言

压缩机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其轴承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传统的定期维护模式存在维修不及时、成本高等问题,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诊断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实现预防性维护,降低停机风险。本文结合物联网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设计了一种压缩机轴承故障智能诊断系统,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系统总体架构

2.1 物联网数据采集层

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部署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冲击脉冲传感器,实时采集压缩机轴承的振动信号、温度数据和冲击脉冲信号。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边缘计算节点,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2.2 边缘计算层

边缘计算节点负责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首先对原始信号进行去噪、归一化等预处理,然后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变分模态分解(VMD)提取信号的时频特征。同时,边缘计算节点还集成了数据缓存和初步故障预警功能,减少对云端的依赖。

2.3 云端平台层

云端平台采用工业物联网云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平台通过数据湖存储海量历史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故障诊断模型。此外,平台还提供可视化界面,支持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报告生成。

3、关键技术与算法

3.1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振动信号作为轴承故障诊断的核心数据源,其质量直接决定诊断模型的性能。原始采集信号常包含电机噪声、环境干扰等冗余信息,需通过多步骤预处理提升信噪比。首先采用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对信号进行净化,选用 db4 小波基函数进行 5 层分解,通过 Birgé-Massart 阈值准则动态调整阈值,有效滤除高频噪声成分,经处理后信号信噪比可提升 15-20dB。针对工业现场常见的基线漂移问题,采用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方法进行趋势项消除,确保信号基线平稳。

在时频域特征提取阶段,构建 FFT 与 VMD 的协同处理机制。FFT 模块采用 1024 点快速傅里叶变换,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谱图,重点捕捉 20-2000Hz 频段内的特征频率,该区间包含轴承故障的特征频率(如内圈故障频率 fi=0.6×n/60 ,外圈故障频率 fo=0.4×n/60 ,其中 n 为转速)。VMD 分解过程中,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自适应确定最佳分解层数 K(实验验证 1=4 时效果最优)和惩罚因子 α=2000 ,将信号分解为 4 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其中 IMF1-2 主要反映高频冲击成分(故障特征),IMF3-4 反映低频稳态成分(正常运行特征)。

3.2 双向时间卷积神经网络(BiTCN)

BiTCN 网络架构针对轴承振动信号的时序特性进行专项优化,整体采用 “特征提取 - 双向融合 - 分类决策” 三级结构。输入层接收 10 维时序特征(采样长度为128 的滑动窗口数据),通过维度扩展层转换为 128×10×1 的三维张量以适应卷积运算。

特征提取模块包含 4 个卷积单元,每个单元由 “卷积层 + 批归一化 + LeakyReLU 激活 + 残差连接” 组成。第一层采用 16 个 1×3 的卷积核(步长 1),重点捕捉局部时序关联;第二层使用 32 个 1×5 的卷积核,扩大感受野至 5 个时间步;第三、四层分别采用 64 个 1×7 和 128 个 1×9 的卷积核,逐步提取长程依赖特征。各卷积层后设置自适应最大池化(池化窗口随特征长度动态调整),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同时压缩数据量。

双向融合模块创新性地引入并行正向 / 反向卷积流:正向卷积流按时间顺序处理信号,捕捉 “过去 - 现在” 的演化规律;反向卷积流对时序数据逆序处理,挖掘“未来 - 现在” 的关联特征。双向特征通过注意力机制进行加权融合,注意力权重根据特征贡献度动态分配(故障突变时刻的特征权重可提升至正常时刻的 3 倍)。

分类决策层采用 “全局平均池化 + dropout + 全连接” 结构:全局平均池化层替代传统 flatten 操作,减少参数数量 80% ;dropout 层(失活率 0.3)缓解过拟合;最终通过 softmax 激活函数输出 4 类故障(正常、内圈故障、外圈故障、滚动体故障)的概率分布。网络训练采用 Adam 优化器(初始学习率 0.001,每 50 轮衰减 10% ),损失函数选用带权重的交叉熵(对样本量较少的严重故障类型赋予 1.5 倍权重)。

3.3 智能优化算法

麻雀搜索算法(SSA)对 BiTCN 的优化聚焦于 3 类关键参数:卷积核数量(16-128)、学习率(0.0001-0.01)、dropout 率(0.1-0.5)。算法设置种群规模 20,迭代次数 50,其中发现者占 20% (负责全局搜索),加入者占 60% (局部开发),警戒者占 20% (反捕食机制)。

优化过程采用双目标适应度函数: F=0.7× Accuracy + 0.3×(1/T) ,其中 Accuracy为验证集准确率,T 为单样本推理时间。实验数据显示,经 SSA 优化后,BiTCN的卷积核数量配置为 [32,64,128,256],学习率动态调整区间 [0.0005-0.005],dropout率 0.25 时综合性能最优。对比实验表明,SSA 优化较粒子群优化(PSO)收敛速度提升 30% ,较遗传算法(GA)全局寻优能力提升 12% ,有效解决了 BiTCN 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

4、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集采用双源验证策略:NASA IMS 数据集包含 4 个轴承在加速寿命试验中的振动数据,采样频率 20kHz ,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数据,涵盖从正常运行到完全失效的全生命周期(总样本量 10,800 条),包含内圈裂纹(3 种程度)、滚动体磨损(2 种程度)等故障类型;CWRU 数据集选取 12kHz 采样频率下的驱动端振动信号,通过电火花加工制造内圈(0.007-0.040 英寸)、外圈(同尺寸)、滚动体故障(0.014 英寸),涵盖 1797rpm 、 1772rpm 、 1750rpm 三种转速工况,总样本量 8,640条。

为模拟工业现场数据分布特性,采用加权过采样(SMOTE 算法)处理样本不平衡问题:对 CWRU 数据集中占比仅 5% 的 0.040 英寸内圈故障样本进行扩充,使各类别样本比例趋于 1:1;同时引入 5% 的高斯白噪声模拟传感器干扰,增强模型鲁棒性。

4.2 实验方法

实验环境采用 “边缘 - 云端” 协同架构:边缘节点为 NVIDIA Jetson XavierNX(6 核 ARM CPU,384 核 GPU),负责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云端服务器配置为 Intel Xeon Gold 6248(20 核)、NVIDIA Tesla V100(32GB),用于模型训练与优化。软件平台基于 Python 3.8,深度学习框架采用 PyTorch 1.10,物联网数据传输采用 MQTT 协议( QoS=1 确保可靠传输)。

模型训练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将数据集按 7:2:1 划分为训练集(6,160 条)、验证集(1,760 条)、测试集(880 条),重复 5 次实验取平均值。对比算法包括: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SVM,RBF 核函数)、随机森林(RF,100 棵树);深度学习方法:一维 CNN(单方向卷积)、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未优化的BiTCN;优化算法对比:PSO 优化的 BiTCN、GA 优化的 BiTCN。

评估指标采用工业诊断领域核心指标:准确率(Accuracy)、故障检出率(FDRΣ=Σ 故障样本正确识别数 / 实际故障样本数)、误报率(FAR Σ=Σ 正常样本误判为故障数 / 实际正常样本数)、推理延迟(从特征输入到输出结果的时间)。

4.3 结果分析

性能对比实验显示,SSA-BiTCN 在 IMS 数据集上实现 99.6% 的准确率,较未优化 BiTCN 提升 3.2% ,较 SVM 提升 12.5% ;在 CWRU 数据集上准确率 98.7% ,优势主要体现在小尺寸故障(0.007 英寸)的识别上,FDR 达到 97.3% ,较 LSTM高出 8.6% 。误报率控制在 0.8% 以下,满足工业现场对低误报的严苛要求(通常需<1% )。

5、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压缩机轴承故障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多传感器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对轴承故障的实时监测和准确诊断。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优化算法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探索更先进的边缘计算架构,以及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基于工业物联网云平台的轴承故障诊断分析 [J]. 万方数据,2020.

[2] 智能电网故障诊断预测 2025 年 AI 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报告 [R]. 原创力文档,2025.

[3] 基于樽海鞘优化算法 SSA 优化双向时间卷积神经网络 BiTCN 实现轴承数据故障诊断 [J]. CSDN 博客,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