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启新程:人工智能驱动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

孙庆波

山东政法学院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如今,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智能教学系统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到智能辅导工具随时解答学生疑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这种变革也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技术赋能教育的同时,如何平衡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成为关键议题。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但在实践中,课程思政面临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难以触动学生心灵、实现知行合一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视域下课程思政创新的相关问题,分析现状、探究变革,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创新路径,以期为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智能教学系统(ITS)的概念就已被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已实现从理论探索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在更深层次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深入探讨了智能技术如何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享。

在国内,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围绕其内涵、实施路径、育人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是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教育实践。

然而,当前关于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截至2025 年 6 月 4日,知网以“人工智能”和“课程思政”为关键词的文献仅559 篇,且研究深度有限。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对人工智能如何创新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评估体系和管理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缺乏系统探讨。同时,对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隐私等问题,以及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相关研究也较为匮乏。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课程思政创新现状剖析

2.1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概述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变革与创新。在智能教学系统方面,借助智能算法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能为每位学生打造定制化的学习路径与资源;在学习分析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并预测学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和表现,以便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在教育资源整合和推荐方面,教育资源平台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智能推荐,提高了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一方面,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将使智能教学系统更加智能和个性化,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将催生新的教育模式和业态,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选择。

2.2 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从本质上讲,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它旨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人工智能助推课程思政变革的多维度解析

3.1 育人形式变革

在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中,课堂往往局限于实体教室,教学时间和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单一的教学空间模式,使得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思政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接入在线教育平台,学习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同时,从利用虚拟课堂营造出沉浸式学习环境,到采用直播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也实现了教学交互方式的革新。

这种从单一课堂到多元教学空间的拓展,为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评价体系优化

3.2.1 数据驱动评价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革新。传统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存在明显局限,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发展,而借助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新型评价体系能够实时采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维数据,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精准评估,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估更加科学精准。此外,通过情感分析算法,可以判断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的情感倾向,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认同程度和情感共鸣。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不仅能够提高育人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实时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实现精准教学。

3.2.2 过程性评价强化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正在向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全程追踪,通过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互动频率等数据来构建动态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其次,在发展性评价方面,基于历史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趋势,预测学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力,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干预措施。最后,人工智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通过智能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数据和评价结果,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优劣,从而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平台支持的互评活动,让学生可以了解他人的学习经验和观点,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人工智能创新课程思政路径的案例深度剖析

4.1 清华大学:无障碍教育

4.1.1 技术实现路径

清华大学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创新应用,致力于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机会,尤其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需求,通过

技术赋能,实现教育无障碍。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清华大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字与视频类教学资源优化升级:添加详细的文字描述和语音朗读功能,方便视障学生通过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和学习;采用智能字幕生成技术,同时配备手语翻译视频,满足听障学生的学习需求,可将之应用于党史教育。并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设施,为特殊学生群体创造更加友好的环境。

为了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清华大学开发了智能学习辅助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并对不同情况学生采取不同引导式学习与激励,同时,该系统具备智能答疑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系统提问,并获得准确的解答。

4.1.2 思政教育价值

清华大学技术赋能无障碍的课程思政实践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通过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平等机会与优质服务,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课程思政学习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有助于特殊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教育领域,清华大学的实践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推动了教育行业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清华大学的实践还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清华大学的实践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向社会传递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特殊教育的热情。

4.2 北京师范大学:AI 老师智能育人助手

4.2.1 技术实现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引入AI 老师作为智能育人助手,依托先进技术,具备强大的交互与智能分析能力。在技术实现上,AI 老师基于一线优秀育人案例以及优秀教师访谈数据与信息检索加任务驱动系统,结合专家指导及专业理论,构建知识图谱与智能问答系统,将德育教育领域的隐形知识显性化,为育人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AI 老师能够实时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并协助教师课堂管理,当教师在讲解思政知识点时,AI 老师可以根据教师的需求提供对应资料,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向教师提供相应的建议。对于学生而言,AI 老师是随时在线的学习伙伴和指导者。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 AI 老师提问,随时得到深入浅出的回答,并由此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推荐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学习。

4.2.2 思政教育价值

AI 老师的引入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质量方面,AI 老师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精准的教学辅助,有效提升了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提供的大量优质教学案例和最新的思政教育素材,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AI 老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实现精准教学,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思政学习问题所在,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AI 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爱好,借助AI 老师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人工智能创新课程思政路径的可行性策略

5.1 精准定位育人职能

课程思政需精准定位育人职能,通过专业知识与价值元素的深度嵌合,使学生潜移默化建立正确价值观、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这要求教师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既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升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更要引导学生以技术社会学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发展,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和使命。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当教授人工智能技术时,可以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

5.2 构建跨学科机制

跨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在当今社会,许多复杂的问题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课程思政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也需要借助跨学科融合的力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可以融合人工智能与法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5.3 完善智能评价体系

创新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对于准确衡量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的知识掌握、思想道德发展以及实践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情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考查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形式的考核,评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思政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思想道德品质维度,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表现。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视域下课程思政创新这一重要课题,系统剖析了技术赋能与教育实践的融合现状。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从智能教学系统、学习分析拓展至教育资源的精准推荐,为课程思政带来教学空间拓展、互动方式革新等机遇,但也面临数据安全风险、学生主体性弱化以及教师技术适配不足的挑战。通过研究发现,课程思政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仍处于初步阶段,技术应用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倾向,深层育人模式与评估体系的创新仍需突破。

参考文献

[1] 徐小玲,雷高伟,黄瑞龙,刘美.人工智能驱动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12):154-157.

[2] 胡荟雪,徐敬国,朱捷,刘杏荣.人工智能驱动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变革[J].食品工业,2025,46(06):310-313.

[3] 李娅娜,马云龙,许建鑫,张彤.基于“知识图谱-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驱动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以“CAD/CAE 系统及应用”课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12):102-106.

本文依托于 2024 年宣传思想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人工智能视域下课程思政创新研究》,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