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技术在小学英语语音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

潘惠红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 215600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为小学英语语音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本文聚焦AI技术在语音教学中的价值重构与应用创新,通过整合智能语音识别、自适应学习系统及情境模拟技术,构建“诊断—矫正—迁移”的闭环学习模型。基于形成性评价理论与认知负荷理论,探索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路径,结合译林牛津版教材典型案例,论证AI工具在个体化纠音、差异化训练及交际能力迁移中的实践效能,以期帮助破解传统语音教学中反馈滞后、同质化严重及实践场景缺失等困境,为落实基础教育减负增效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AI技术;小学;英语;语音;自主学习

引言:全球化进程加速背景下,英语语音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要素,其早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素养发展。当前我国小学英语语音教学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大班额背景下个体发音差异难以精准识别,机械式跟读导致学习动机衰减,课堂训练与真实语境存在应用断层。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为破解上述困境开辟了技术路径,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与自然语言理解的突破使得声学特征可视化、学习轨迹数据化成为可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驱动下,探索AI技术与语音自主学习的融合机制,既是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实践切口。

一、智能语音反馈构建发音矫正闭环

AI语音识别技术通过声纹级音素检测与波形对比分析,为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提供精准的即时反馈系统。其科学依据在于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与教育学中形成性评价理论的结合,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持续跟踪的发音问题转化为可量化、可视化的学习数据。这一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班级教学中个体发音差异大、教师纠音效率低的教学困境,尤其针对方言区学生常见的尾音吞音、元音偏误等问题具有显著干预效果。以译林牛津版四年级上册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为例,该单元重点学习水果类词汇(如banana, grape, mango)的发音及“Let’s...”句型的语音语调。教师可借助AI语音评测工具设计分层任务: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智能终端跟读教材配套的标准发音库,系统自动生成包含元音饱满度、重音位置及连读弱读规律的诊断报告;课中利用AI反馈数据组织针对性练习,例如针对普遍存在的双元音/əʊ/(如grape)发音扁平化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波形图中自身发音与标准模型的共振峰差异,通过AI生成的动态舌位动画进行生理模仿矫正;课后设置“语音闯关”任务,要求学生在AI对话场景中完成“制作水果沙拉”的虚拟点单对话,系统根据发音准确度、语调自然度等维度生成星级评价,形成“诊断—矫正—强化”的学习闭环。教师需注意将AI反馈与课堂示范相结合,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弱化师生互动,同时定期分析系统生成的班级发音热力图,动态调整教学重点。

二、自适应路径定制个性化训练体系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语音错误类型与学习行为数据,构建动态演进的能力图谱,实现差异化训练内容推送。该设计的核心在于认知负荷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融合,通过技术手段突破传统统一化教学进度对个体学习潜能的限制。译林牛津版四年级下册Unit 4《Drawing in the park》涉及动作类词汇(sketch, shade, blend)的发音及现在进行时句型的语音连贯性训练。教师可依托AI平台实施三阶段教学:初始阶段通过智能诊断测试定位学生个体在爆破音/d/与摩擦音/ʃ/的混淆程度、辅音连缀/sk/的清晰度等维度差异;发展阶段根据系统自动划分的初级(单词跟读)、中级(短语连读)、高级(情景对话)三个层级,推送定制化练习包,例如为存在尾音脱落问题的学生强化“I’m shading the tree.”等句子的慢速跟读训练;巩固阶段则通过AI生成的个性化错题集,聚焦高频错误音素进行强化训练。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建立“AI推荐+人工审核”的内容筛选机制,确保推送材料既符合个体水平又贴近单元主题,同时设计阶段性人机对比评测,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系统记录的学习轨迹数据,引导学生建立元认知意识,逐步从被动接受训练转向自主规划学习路径。

三、情境互动模拟深化语音迁移能力

虚拟现实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沉浸式语音应用场景,通过具身认知机制促进语音知识向交际能力的转化。该方法的创新性体现在情境学习理论与交际教学法的数字化重构,尤其适用于解决“课堂发音准确但实际交际怯场”的应用断层问题。以译林牛津版五年级上册Unit 3《Our animal friends》为例,单元核心语音目标为动物特征描述中的重音模式(如“It has sharp claws.”)及疑问句语调升降规律。教师可构建三层AI交互框架:基础层利用虚拟角色对话功能,让学生在“动物园导览”情境中与AI导游进行问答训练,系统实时检测语句重音分布并通过颜色标注反馈偏差;进阶层引入多角色会话模式,例如模拟“动物保护研讨会”场景,要求学生在不同语轮中切换陈述、提问、反驳等话语功能,AI通过语用分析模块评估其语调与交际意图的匹配度;拓展层设计跨学科项目,如结合科学课动物知识创建“AI新闻直播间”,学生需用标准发音播报自制的动物研究报告,系统从语音流畅度、情感表达力等维度生成多维评估雷达图。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真实语境与虚拟场景的衔接,通过课前布置现实观察任务、课中AI模拟演练、课后社区英语角实践的三环联动,促进语音能力的情境迁移,同时建立“AI评分+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评价体系,避免技术工具单一性带来的评价偏差。

结束语:综上,人工智能技术与小学英语语音自主学习的深度融合,标志着语言教学从经验导向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型。技术赋能在提升语音训练精准度的同时,重构了师生互动的教育生态,使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辩证统一成为可能。技术工具的教育应用始终需以教学规律为根本遵循,在发挥数据优势的同时坚守育人本质,方能实现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妍. AI技术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4, (12): 100-103.

[2] 王灿. 儿童言语力:基于自然拼读的小学英语语音板块CLPR教学路径探究 [J]. 校园英语, 2024, (50): 46-48.

[3] 蒋雨薇.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策略研究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 (24): 67-68.

[4] 施泼.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思考 [J]. 校园英语, 2024, (18):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