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
吴寒
徐州市西苑中学 221000
一、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兼具健身性与文化性,将其融入体育课,能从身体与精神两方面促进学生发展。在身体层面,中华武术的拳法练习可训练学生的协调、平衡、反应能力,打陀螺能增强学生体质;八段锦等养生项目则能调节学生神经系统,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身心。在精神层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坚韧、团结、拼搏精神,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拔河运动中,学生通过团队协作争取胜利,能深刻体会“ 团结就是力量” 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品质。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
当前部分中学体育课存在教学内容单调、方法单一的问题,以三大球、基本体操为主,忽视了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课,可引入武术、射箭、摔跤、风筝毽球、抛绣球等多样化项目,丰富教学内容[2]。同时,这些项目所需场地器材简单,如“ 拳打卧牛之地” ,便于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减少教学投入,打破场地器材对体育教学的限制。此外,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实践活动,还能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三)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追求。将其融入体育课,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发展历程。例如,在学习少数民族武术项目时,学生可同时了解该民族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通过改进抛绣球形成背篓绣球活动,既能保留传统项目的文化内核,又能赋予其新的时代活力[2]。这种融合方式使民族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得以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
二、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融合流于表面
部分中学体育课仍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应对体育达标为主要任务,尤其在初中阶段,受中考体育影响,体育课多为训练课,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高中阶段的选项教学虽注重学生兴趣,但仍以三大球为主导,武术、体育养生等传统体育项目得不到有效开展,导致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二)专业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受限
中学体育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体育系,由于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学阶段开展较少,教师在求学期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有限,专业能力不足。而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如武术专业学生,多考入运动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后面临非师范类难以进入中学任教的困境,导致中学缺乏具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素养的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难以深入开展,影响了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质量。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文化导向
当前学校体育达标项目主要依据国家中学生体质测试项目,侧重对学生耐力、速度、弹跳等身体素质的评价,缺乏对学生情感、审美能力及民族文化素养的考量。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无法体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
课的教学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开展文化融合教学,阻碍了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深入推进。
三、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加强课程开发,深化融合内容
学校应结合学生需求与自身资源,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深化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基于学生兴趣开发课程,如针对学生对中华武术的兴趣,开发以五手拳、合手拳等拳法基础练习为主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另一方面,结合地域特色与学校资源,挖掘本土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可开发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融入当地文化、气候、地理环境等元素,使课程更具针对性与文化特色。同时,还需创新课程内容,将中医养生等理念融入传统体育项目,如在太极拳教学中融入养生知识,提升课程的文化内涵与实用性。
(二)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首先,定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技巧及校本课程编撰能力,强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次,邀请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如武术专家、中医学专家等,为教师提供专业性指导,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1];此外,支持教师参与专项进修、在职研修,鼓励教师与其他学校的专业教师交流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打造一支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文化导向
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将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纳入评价范畴。在体育达标测试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评价内容,如武术套路展示、传统体育项目技能考核等,让具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得以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同时,注重对学生文化认知、情感态度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践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全面衡量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效果,引导教学向文化传承方向发展。
结语
体育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重视不足、师资缺乏、评价不完善等问题,但通过加强课程开发、强化师资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推动融合实践的深入开展。未来,中学体育教学应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体育元素,创新融合方式,让体育课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强健体魄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余立群,张峻.初中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华武术.2024(03):120-122.
[2]陈天鸿.民族传统体育走进中职体育课的实践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104.
[3]何峰.中学体育课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建议[J].新课程 学习(中),2015(0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