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准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黄梦娇
常德市武陵区中心幼儿园,湖南 常德,415000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幼小科学衔接视域下幼儿生活准备教育的实践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两个维度分析幼儿生活准备教育的现状,并基于现状的客观分析中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幼儿;生活准备教育;调查;现状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强调要从身心准备、社会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四大方面全面提升幼儿的入学准备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幼儿入学生活准备教育的水平及现状,基于幼小科学衔接视域下,从幼儿入学生活准备出发探索各年龄段开展幼儿生活准备教育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准备,减缓进入小学的坡度。在此基础上反思并提出教育活动建议,为幼儿园基于幼小科学衔接视野下引导幼儿做好生活准备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武陵区公办、民办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家长,具体数量为1758 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方式,直接面向家长群体,问卷涵盖了家长及幼儿的基本信息,家长对幼儿生活准备的教育观念以及幼儿生活准备现状等多个方面,确保每一份反馈都能深刻反应家长视角下的幼儿入学生活准备教育的真实面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视角下的幼儿生活准备现状
1.家长参与结构不均衡:调查显示,81.46%的问卷反馈来自母亲,父亲参与度仅占18.54%,反映出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位。家长年龄以31-40岁为主(75.77%),学历以本科为主,具备一定的科学育儿基础。
2.教育认知存在偏差:虽然97.61%的家长重视生活习惯培养,97.33%关注生活自理能力,但对《指导要点》的理解仍显片面,仅聚焦于"自理能力"、"吃饭"、"穿衣"等基础技能,对时间观念(仅38.11%幼儿具备)、劳动参与等维度重视不足。
3.幼儿能力发展不均衡:优势领域:65.3%幼儿能规律作息;67.69%具备较好的个人生活管理能力;超70%有基本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环节:仅38.11%建立初步时间观念;29.75%作息规律性一般;23.2%物品整理能力不足;7.5%家务劳动表现欠佳
(二)教师视角下的教育实施情况
1.教师队伍特征:以女性教师为主,教龄分布均衡,但学历结构以大专为主(72.16%),高学历人才匮乏,可能影响教育理念更新。
2.教育实施重点:教师普遍重视生活习惯(98.97%)、生活自理(98.45%)和安全防护(96.91%)三大领域,但对劳动教育关注不足(仅73.2%幼儿会做家务),与家长认知存在高度一致性。
(三)家园合作现状
1.沟通内容局限:家园交流多集中于生活习惯、吃饭、自理能力等基础话题,对时间管理、劳动教育等衔接关键能力讨论不足。
2.教育观念差异:教师认为家长包办代替(42.78%)和溺爱(35.57%)是阻碍幼儿生活能力发展的主因,反映出家园教育理念需要协同。
三、问题诊断
1.教育内容片面化:过度聚焦基础生活技能,忽视时间管理、任务意识等小学适应关键能力
2.家园合作表层化:沟通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合作机制
3.父亲参与缺失:家庭教育结构失衡,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和独立性发展
4.教师专业发展不足:学历结构限制教育理念更新,对《指导要点》理解深度不一
四、实践策略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生活准备教育体系
1.三维度目标框架:
(1)基础层:巩固穿衣、如厕、卫生等自理能力
(2)发展层:强化时间管理(设计"课间十分钟"体验活动)、物品整理(开展"书包整理小达人"比赛)
(3)延伸层:培养安全防护(每月安全演练)、家务劳动(建立"家庭责任岗"制度)
2.年龄梯度设计:
(1)小班:重点培养基础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
(2)中班:发展物品管理能力和简单家务技能
(3)大班:强化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开展"小学作息模拟周"
(二)创新家园共育机制
1.父亲参与促进计划:
(1)开设"爸爸课堂"专题活动
(2)设计父子合作任务(如周末户外探险计划)
(3)建立父亲育儿社群
2.深度家园合作平台:
(1)开发"生活准备成长档案"数字化平台
(2)实施"21天习惯养成"家园联动项目
(3)每学期开展"生活技能展示日"
3.家长教育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解读《指导要点》核心内容
(2)专题课程:时间管理、劳动教育等专项指导
(3)个案咨询:针对包办代替等突出问题提供个性化方案
(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专业发展支持:与高校合作开展"生活准备教育"专题研修;建立园际教师交流机制,分享优秀案例;鼓励教师参与"生活教育"课题研究。
2.教育资源开发:编制《幼儿生活准备活动指导手册》;开发"时间管理"主题绘本课程;设计"生活小管家"系列区角游戏
(四)完善评价与支持系统
1.动态评价体系:;设计《幼儿生活准备发展观察量表》;实施"每月成长亮点"记录制度;建立幼小衔接追踪档案(延伸至小学一年级)
2.个性化支持策略:针对时间观念薄弱幼儿:设计"沙漏挑战"游戏;对自理能力不足幼儿:实施"小步渐进"训练计划;为安全意识薄弱幼儿:创设"安全小卫士"情境体验3.政策保障建议:推动将生活准备纳入幼儿园质量评估指标;加大公办园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公民办园差距;建立幼小联合教研制度,促进双向衔接。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实证调查发现,当前幼儿生活准备教育存在内容片面、家园合作表层化、性别参与失衡等突出问题。构建科学的幼小衔接体系需要建立阶梯式生活准备教育框架,创新家园共育形式,强化教师专业支持,完善发展性评价机制。特别需要关注时间观念、任务意识等关键衔接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性干预帮助幼儿实现从"被动照料"到"主动管理"的转变,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生活准备教育对小学适应性的长效影响机制,为实践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指导。
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幼小科学衔接视域下幼儿生活准备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Y2023095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Z]. 2021.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 2012.
[3]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Z]. 2018.
[4]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Z]. 2021.
[5]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6]刘馨, 李敏谊. 幼小衔接中生活准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21(5): 45-50.
[7]郭力平, 何敏. 幼儿时间观念培养的实践探索[J]. 幼儿教育, 2022(2): 12-15.
[8]黄瑾等. 家园共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影响[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S1): 89-92.
[9]秦金亮. 幼小衔接中的"断层"与"桥梁"[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8): 1-7.
[10]陈惠芬.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家庭教育研究,2023(06):17-19.
[11]李慧丽.生态学视角下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与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