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向阳而生”导向下固原城乡家校社“教联体”生命教育协同机制构建

作者

杨飞

宁夏师范大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756099

引言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生命教育重要性愈发明显,青少年时期个体生命观形成关键,关联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生命教育实施存在碎片化、孤立化问题,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固原城乡教育发展有其独特性,家校社“教联体”生命教育协同机制构建,可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青少年提供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助力向阳成长,意义重大。

一、剖析固原城乡生命教育现存困境

固原城乡教育生态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性缺失表现明显,学校承担教育主责,部分机构将生命教育视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补充章节,系统、独立的课程框架始终未建立,日常教学中,生命教育多以零散班会课形式出现,递进式课程设计长期缺位。讲解生命价值,教师局限于教材文本的理论阐释,本地生态环境、红色文化资源等未被纳入实地教学,学生对生命的具象认知难以形成,教育模式脱离实践,学生无法将生命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面对挫折时应对能力明显不足。

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均衡,生命教育实施困境持续加剧,区域教育资源存在局限,多数教师未曾参与系统生命教育培训,对其内涵理解仅停留在表层认知,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过度依赖PPT演示与案例分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完全忽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教师很难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适配的教学策略,碰到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有效的疏导方法明显欠缺,这样的教学方式没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致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生出抵触心理,教育效果的达成受到直接影响。

家庭与社会层面教育缺位,生命教育整体效能被进一步削弱,家庭教育领域,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主要精力全投在学生学业成绩提升上,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生命体验完全遭忽视,亲子沟通常常只围绕考试成绩展开,对孩子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的关注严重不足。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存在明显不足,这同样制约着生命教育发展,各类场馆、社会组织虽拥有丰富教育资源,却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活动内容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连贯的教育链条始终未能形成,家校社三方之间常态化沟通机制完全缺失,信息传递存在明显不畅,教育目标与方法存在诸多差异,生命教育的合力很难真正凝聚。

二、构建“教联体”生命教育协同机制

构建“教联体”生命教育协同机制,理念层面得实现深度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一同参与生命教育理念的研讨与制定,专题培训、研讨会等具体形式能帮助厘清“向阳而生”的核心内涵。学校把生命教育纳入办学理念体系,特色校园文化随之开发;家庭经过亲子共读、家庭会议这类方式,让生命教育融入日常起居;社会机构依靠媒体宣传、公益活动这些渠道,全力营造尊重生命的社会氛围。

资源整合是“教联体”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本地实际状况开发多种校本课程。借助固原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具体开展野外生存实训、生态保护实践等课程;深入探寻红色文化资源,细心组织革命历史研学活动,借此培育学生的生命韧性与家国情怀,家庭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生命教育活动,将学校教育内容自然延伸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度建设为“教联体”协同机制提供坚实保障,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制度,专门设立家校社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区级层面每季度定时召开战略规划会议,全面统筹区域内生命教育资源整体布局;街道(乡镇)层面每月组织执行推进会,着力协调社区各类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衔接;校际层面每周开展微论坛,重点聚焦班级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配套制定《联席会议操作手册》,详细明确议题征集、决策流程、责任分工等各项细则,保证各方诉求能及时传递、各类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还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精心构建“四维动态评估体系”:课程开发维度,具体评估学校是否把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校本课程是否具备特色;教学实践维度,经过课堂细致观察、学生成长档案来量化教师教学创新成果;家校共育维度,运用家长参与度积分制,其中涵盖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12 项具体指标;社会协同维度,对公益组织、医疗机构等合作单位实施星级评定,另外设立“生命教育创新奖”“家校社协同示范单位”等专项荣誉,将评价结果与单位评优、教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

构建立体化监督反馈机制,开发“生命教育云平台”,设学生成长反馈、家长满意度调查、教师建议通道等模块,实时收集教育过程数据,组建人大代表、教育专家、家长代表构成的第三方督导组,每学期开展实地走访与专项审计。收集的意见建议,纳入“问题分级响应机制”,一般性问题 7个工作日内反馈解决方案,复杂问题纳入联席会议重点议题,协同机制在动态调整中持续优化,生命教育整体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三、展望“教联体”生命教育协同成效

“教联体”生命教育协同机制有效运行,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深远影响,系统生命教育让学生全面认识生命价值与意义,实践体验中养成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遭遇学习与生活挫折,学生能借生命教育习得的方法调整心态,心理韧性随之增强,多样实践活动可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推动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未来成长筑牢根基。

从教育发展角度,“教联体”协同机制可推动教育生态优化升级,学校与家庭、社会深度合作,获取更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协同机制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改进家长教育理念与方法,强化家庭育人功能。整合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涵,三方协同互补,形成良性互动教育生态,推动生命教育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共治,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

在社会层面,“教联体”生命教育协同机制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培养具备良好生命素养的新一代,社会形成尊重生命、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促进和谐稳定。接受过系统生命教育的青少年,步入社会后成为生命教育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带动更多人关注生命教育,未来,协同机制持续完善推广,生命教育在固原城乡实现全覆盖,成为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结语

固原城乡家校社“教联体”生命教育协同机制构建,提升生命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当前理念融合、资源整合等方面已有一定进展,仍需持续完善。未来加强各方合作,拓展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让生命教育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协同模式,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生命教育环境,助力其向阳而生,为社会培育更多具有健全人格和生命关怀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成,王怀玉,李晓巍,等。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问题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113-119.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教育研究,2021,42(03):106-116.

[3]张社强,胡中锋。社区教育助力生命教育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6):11-14.

项目来源:2025 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向阳而生: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生命教育体系构建路径——以固原地区为例